首页 > 资讯 > 科技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推广应用问题解析(下)
2011-02-17
分享至: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跟踪研究,90年代已经陆续将联合国贸易简化与电子业务委员会(UN/CEFACT)的标准全部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其中的一些标准经过修订后再次发布实施。为什么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每年还会有上千亿美元的损失呢?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际贸易便利化标准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涵景认为,首先是在国家层面上的认识和重视都不够。UN/CEFACT在其第四号建议书中建议,每个国家一定要成立自己的贸易简化与电子业务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该由贸易、运输、海关、外贸公司、标准化等部门和机构组成,以推进联合国国际贸易单证标准体系。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贸易简化机构。我国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原对外经贸部计算中心下成立了一个机构,由于当时对于UN/CEFACT标准化措施和理论理解的局限性,该机构没能起到负责本国国际贸易程序便利化措施的实施、协调政府机构和民间企业之间关系的作用,同时也没有起到负责本国国际贸易数据交换标准的研制、发布、维护、推广应用和对国际标准进行跟踪研究等作用。这个机构不仅难以协调众多的政府部门,更难以顾及广大企业的需求,因而在10多年前的机构改革中被撤销了。

    UN/CEFACT每年召开一到两次论坛,每年还召开一次全会。过去我国一直没参加过该组织的活动,直到2010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才派员参加UN/CEFACT的一次年会。

    国家层面如此,民间对贸易单证标准化的误解与漠视也就很自然了。中国有100万左右的外贸单证员,每年约有5万~10万人接受贸易单证员资格培训,但培训教材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料,培训内容也主要是制单、填单、审单、验单等基础性知识,对贸易单证标准化内容根本没有涉及,单证员连标准的单证都没见过,或者说碰到单证都无法分辨出标准或者不标准。

    在全国1000多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大专院校中,至今没有一本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的教材,也没有一所院校设有国际贸易标准化教学科目。甚至号称我国国际贸易黄埔军校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都没有这方面的课。中国对外贸易合作企业协会商务单证考试委员会委员陈贵德指出,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高职高专与在职教育的培训内容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原因在于编制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相关部门及单位没有将其作为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应该掌握的必不可少的知识。外贸企业自己设计和缮制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重要单证如商业发票、装箱单和装运声明等均五花八门,存在大量潜在的国际贸易纠纷和风险隐患,一旦出现问题,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该协会自2004年开始已对20多万人开展了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的培训,常务副会长蔡家祥认为,推广国际贸易标准化,为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适应国际贸易标准化的要求,需要通过标准化提升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培训的档次和水平。

    积极开展国际贸易标准化的培训工作是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010年9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主任杜平近日宣布了国际贸易标准化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其中包括5年内培养8000~10000名能够全面系统掌握国际贸易标准化知识和熟练、精通国际贸易程序简化业务的高级国际贸易标准化高级人才;2~3年内培养300~500名各级政府和企业主管国际贸易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明显提高我国国际贸易主管部门管理人员对标准化的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3~5年内,协助3~5所高校开设国际贸易标准化课程,以填补我国高校国际贸易标准化学历教育的空白。

    相关链接

    1960年成立的联合国贸易简化与电子业务委员会(UN/CEFACT),是研究、制定、发布和推广国际贸易程序简化与标准化的机构。UN/CEFACT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国际标准,并在联合国框架内推广,目前共发布了35份建议书、7套标准和5套技术规范,形成了一套全球统一的单证标准体系,其第一项国际贸易程序简化标准就是1981年实施的《联合国贸易单证样式(UNLK)》。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数据交换已经由过去传统的纸面数据交换过渡到电子数据交换。

    由于联合国关于国际贸易标准化的建议书和标准众多,又都是英文版的,对于中国使用者来说非常困难。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进行了多年深入的研究,已经将这些建议书、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了科学分类,编制出版了《国际贸易程序简化与标准化指南》、《国际贸易简化与标准化实务》、《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实务》及《国际贸易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化实务》等书籍。胡涵景与合作者们正在编写国际贸易便利化标准化教程,这将是中国第一套系统、科学介绍国际贸易便利化标准化的实用教材。

(中国质量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