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科技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中山检验检疫局纺织纤维测定技术获突破
2014-02-13
分享至:

  近年来纺织品服装标签标识组分与实际组分不符、纺织品掺假和质量低下的现象未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观,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测定纺织纤维含量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突破,该技术堪称纤维鉴定中的“DNA”技术。

  中山检验检疫局科技人员申报的发明专利“一种纤维组分含量标准样品的制备方法”已被国家专利局受理并公布。通过使用近红外光谱检测仪,检测人员同时在聚酯与棉混纺、棉与氨纶、棉与丝、聚酯与粘胶、聚酯与氨纶5种混纺产品上试用该技术。而一并配套开发的“纺织品纤维含量分布统计软件”,则能把市面上成分分布多达2万余种的样品浓缩为能覆盖80%纤维成分分布的2641个标准样品。中山检验检疫局检测人员已制成标准样品500余个,经实际检测,标准样品赋值准确、均匀性好、稳定耐用,能够满足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模型的使用要求。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它首先利用常规分析手段获得建模样品集的组分或性质的基本数据,再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校正模型,从而实现对未知样本的定量分析。可以说,近红外光谱分析成功应用于纤维成分含量检测,近红外设备研制、用于赋值的标准品制备、计算机技术结合化学计量技术建立含量模型三者缺一不可。不同成分和纤维成分含量不同的纺织材料有着不同的图谱形状,正是基于这个原理,在纺织材料的纤维鉴定中引进近红外光谱分析(NIR)技术,只需把测试探头放在均匀一致、表面光洁的成品样上一扫描,探头收集测试样品的图谱模块后与测试设备内存的标准物质模型图谱模块相比较,就能检测出纺织品的成分百分率。

  近红外技术与现有的纺织品组分分析方法相比,有三大突破:

  一是检测周期大大缩短。传统检测方法检测周期长,从纺织品制样,样品烘燥,化学溶解剥离,溶解后样品烘燥,到最后计算结果,测试准备环节及检测环节等需耗时10多个小时。而近红外技术只需将测试样往探头处一放,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即可“读”出纤维含量的具体数值。

  二是生态环保。传统的纺织品成分定量测试采用化学溶解法或显微镜法,化学溶解法使用大量强酸、强碱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严重影响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所以要求试验在通风橱中进行,试验排出的大量强酸、强碱又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显微镜法人为因素大,检测周期长,不同检测人员做出的测试数据各有偏差,且差异较大,不利于评判纺织品纤维含量的准确性。近红外技术不需化学试剂,不会损害检测人员身体健康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三是保护样品。传统检测方法需破坏检测样品,这样就增加了送样委托检测单位的样品损耗量,特别是某些高档进口服装,由于服装售价昂贵,用传统方法检测,就必须破坏样品,一旦破坏,经销商损失可能高达几千元。近红外技术无须损害样品,且检测过的样品也不会发生色牢度、缩水率等变化,有利于政府监管部门对进口服装纺织品的有效监管,更好地维护国内消费者的权益。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纺织品原料组分定量方面的应用将颠覆传统纺织品原料组分判定分析方法,使依赖于实验室、化学试剂、具备纺织专业知识的检测人员才能完成的繁冗的分析工作由配备了近红外分析模型的近红外光谱仪代替,分析时间由10多个小时缩短为3分钟,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原料组分的分析速度,为纺织品生产、市场监管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快速便捷的分析技术,是纺织品原料组分检测技术的重大创新。(中国检验检疫)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