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品牌 > 国内品牌 > 正文 
 
  李宁:乔布斯式回归,他如何改造李宁
2016-10-11
分享至:

  经历了从顶峰骤然坠落,在公司“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上,7年前和7年后,李宁的答案本质并无不同。做有领导力的专业的体育用品公司,和运动人群在一起,推动中国的全民健身潮流。而超越某某,只是这个目标带来的可能的副产品。

  归来后,李宁的改革围绕着这一件事——持续改造公司模型,从传统的大批发模式到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零售商业运营模式。回归当年就止住亏损势头,2016年半年财报中宣布盈利1.13亿元。

  对李宁而言,电商的意义并不只是营收规模和毛利率,而是搭建一套挖掘消费者需求的运营体系。

  李宁将战略重点聚焦于体育本身,从产品、购买和运动三个方面,创造李宁体验,以此来获得更多用户和运动爱好者的认可。

  如果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李宁大概并不会太在意财务报表上的正负号。

  在连续三年累计亏损高达31亿人民币与两任CEO的更替后,李宁在2015年回归当年就止住亏损势头,小幅盈利1400万元;然后又在2016年8月公布的半年财报中宣布盈利1.13亿元,证明公司具备稳健、持续的盈利能力。这被外界解读为某种乔布斯式的回归——创始人在公司危急之际复出,力挽狂澜。

  李宁本人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情绪流露,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李宁否认自己因此而长舒了一口气,“以我们身在的传统行业来讲,以李宁公司的能力,要赚点盈利不是太复杂,这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李宁自嘲以前对成本和交易不够敏感,但现在重出江湖,得益于多年运动生涯的训练,对于未来想去哪里,他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为之孤注一掷的勇气和坚持。

  李宁公司位于北京通州的总部叫“李宁中心”,拥有各种运动场馆,看上去更像一个体育训练基地。李宁办公室的墙边放着公司第一台老式缝纫机,长长的办公桌一侧摆着半人高的北京奥运会李宁点火雕像,而李宁眼下最关心的或许是办公桌另一侧的几双鞋,其中包括一双“韦德之道”篮球鞋。

  “摆在桌上看得踏实,如果穿在你们脚上,我会更踏实。”李宁说,“如果中国的精英和主流人群愿意跟我在一起,愿意寻求李宁体验,那我就成功了。”

 

  “我的目标是运动人群”

  2009年,李宁公司在本土超越阿迪达斯,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品牌。时任CEO张志勇踌躇满志,对外公布公司未来十年路线图,到2018年超越耐克成为本土第一、世界前五的体育用品品牌。

  7年后,对于记者抛出的关于李宁公司目标的选项,无论是耐克阿迪,还是后来居上市场份额占据本土第一的安踏,李宁本人都摇了摇头,说,“我的目标是运动人群”。

  和当初的锋芒毕露相比,李宁公司现在的目标是更为务实。

  2008年奥运会之后,奥运营销大赢家李宁公司高速扩张渠道,门店数量由6245增长到2011年的8255,涨幅超过32%。明星公司李宁的举动也带动了一批国内体育运动品牌的集体狂欢:361度、匹克和特步的店铺数都相继超过7000家。

  看上去,这似乎到了体育行业的中兴年代。2010年,张志勇将公司带到百亿营收门口,李宁公司如日中天,当时公司内部甚至传出“5年后200亿”。

  只是,这一年体育用品市场开始步入寒冬。很多人认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延宕了这场寒冬的爆发。短缺经济时代接近尾声,批发模式遭遇销售瓶颈,几乎所有中国制造类企业都在持续面对这个原生的痛点:库存风险。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42家上市服装企业存货总量高达483亿元。

  洗牌就在眼前。

  李宁公司恰恰选择这个时间点启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拥抱90后;沿用十年的“一切皆有可能”变成“让改变发生”,更重要的是,在李宁的品牌认知、运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之际,提高产品售价和定位,直接将公司带入属于阿迪和耐克的战场。

  这个策略后来被一致认为是商业史上的败笔。

  市场不买账,90后反应淡漠,70后80后在情感上受到伤害,又逢行业寒冬。

  形势急转直下,一大批店铺被关闭,曾经的“万店计划”搁置。有数据统计,仅2012年上半年,李宁关店数达到1200家,全年关店1800余家。

 

  做开拓者还是跟随者?

  经历了从顶峰骤然坠落,在公司“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上,7年前和7年后,李宁的答案本质并无不同。

  做有领导力的专业的体育用品公司,和运动人群在一起,推动中国的全民健身潮流。而超越某某,只是这个目标带来的可能的副产品。

  “我的目标是运动人群,看到中国的运动人群起来,是我的目标。”

  作为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亚洲英雄之一,李宁的标签是“运动员和探险家”,而非“商人”。作为探险家,比起盈利的冲动,李宁还保留了一份改造既有商业格局的愿景。

  “国内品牌公司最大的门槛或者瓶颈,就是有没有能力去领导去推动一种消费潮流。”李宁说,“做出一个很好的产品,和有没有能力推动它是两码事,如果它打上是耐克、阿迪的标签,可能就变成潮流了,这就是现实。”

  因此,李宁更渴望品牌力,和强大的品牌力所能带来的领导力。

  这种原始的冲动决定了李宁是一个挑战者和开拓者,而不是跟随者。

  此前《环球企业家》一篇分析文章说:在所有致力于打造全球性品牌的中国公司里,服饰类品牌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类。原因在于,赢的诀窍不在于低成本、大规模制造优势,而有赖于充满想象力的设计、独特鲜明的品牌个性,以及无法缩短的品牌历史。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购买力的国度,比起做高风险的开拓者,跟随战略是个不错的选项。

  安踏深谙此道。创始人丁世忠是福建老板,靠卖一双双鞋子起家,深耕三四线市场,迅速跟进国外大牌的技术和设计风格,低价倾销,战略稳而准。自2012年营收总额超越李宁后,安踏在数字上成为国内体育品牌的绝对领跑者。最新的2016年半年报显示,安踏体育上半年营收61.4亿元,比排在第二的李宁35亿营收和第三名361度的25亿营收加起来还多,丁世忠甚至开始谈起“下一个100亿”规划。

  李宁承认安踏在很多领域的确非常优秀,但他说安踏不是李宁公司的目标。“李宁卖的都是李宁的产品,安踏卖的还有其他品牌,安踏自己品牌的销售应该跟我们相差不大。规模营收是一方面,我还追求品牌竞争力。” 在李宁看来,“公司的存在价值应该是去开拓创造,发现商业空间,之后用你的价值去创造商业利润,而不是说简单的跟随。”

  哪怕是在最困苦的那几年,李宁公司仍然保证国内最强大的设计研发团队。一位行业观察家认为,在设计能力上,李宁和阿迪耐克属于第一阵营,在国产品牌里仍然有不可撼动的优势。

  离职不久、曾在李宁公司工作7年的基层设计师小何就多次撞见过老板。通常情况下,设计部正开着产品讨论会,李宁就出现了。他不说话,就安静地找个椅子坐下,默默倾听。

  会场气氛不会因此被打破。偶尔,李宁会被临时点名,并不像一般的老板,他不会直接说“不”,而是从实际经验出发,认为怎样更好一些。这个时候,企业家李宁更像是一个运动员。

  作为开拓者,虽然代价不菲,但对于目标,李宁从未犹疑。只是说到实现目标的方法,他略有迟疑,“如果用我现在的方法,弯路会少一些。”

  回归后,李宁开出的方子看来朴实:和中国的运动人群在一起,“想办法去跟他们做更多的沟通,创造他们所需求的产品。以我们积累的运动知识、运动的技术来最后实现这个商业的增长。”

  在一个14亿人口大国面临消费升级的当下,找到这群有运动需求的用户,满足他们的需求, 既是目标,也是一张务实的路线图。

 

  商人和运动员

  李宁被问无数次这个问题,“你是商人,还是运动员?”

  回答并没有超出预期。“我觉得我还是运动员,现在是大肚子运动员。(笑)。李宁是运动员李宁创立的公司。” 运动员李宁本不开微博,因为“以前对这些东西我既不擅长,也不感兴趣”,但如今CEO李宁甘愿抛头露面,他开通微博,成了擅用网络语言的潮大叔。他想用互联网的方式更接近消费者。CEO李宁清楚运动员李宁的优势。 体育资源是运动品牌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国际一线品牌砸下巨额的体育营销费用,拥有了体育明星和赛事资源,来吸引庞大的消费群体。但是以李宁公司目前的盈利规模,在营销投入上和阿迪耐克叫板,略显吃力。

  当CEO李宁陷入困境时,运动员李宁总会出场。

  1990年北京亚运前夕,退役运动员李宁找到国家体委官员,说起他作为奥运冠军身穿外国品牌服装的痛心,用250万元打败了出价300万美元的外国品牌,拿下亚运会火炬接力的承办权,当年有25亿人通过电视直播和新闻媒体知道了运动员李宁创立的李宁公司。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市场规则决定一切。在北京奥运会官方合作伙伴的竞争中,CEO李宁领衔的李宁公司败给了报价13亿的阿迪达斯。但运动员李宁再次出场,奥运开幕当天,鸟巢中央腾空飞起,绕场一周后点燃了北京奥运的主火炬台。李宁公司也因此获得一次无价的体育营销,成为当年的最大赢家。

  到了2016年,商业世界变得更加泾渭分明,永远是赢家通吃的权力游戏。上有阿迪耐克、下有以安踏为首的晋江系运动品牌,李宁公司的定位显得有些微妙。为此,李宁的对策是,将战略重点聚焦于体育本身,从产品、购买和运动三个方面,创造李宁体验,以此来获得更多用户和运动爱好者的认可。“这些体验可能跟价格有关联,但不是绝对。”

  运动员李宁仍然有他的底气。李宁说,只要中国人开始运动了,公司就有机会了。和其它所有公司不一样的是,因为有运动员李宁,才有公司李宁。“运动是根植在我们基因里的,也是我们存在的基础。我们过去一直在积累对运动的理解和资源,无论是运动竞赛培训的资源还是产品设计研发能力。”

  设计团队当然愿意把最新的潮流中,最好的技术放入产品中,但从小就是穿着各种运动装备的李宁说,“如果不理解这项运动本身,你就很难做出一个符合这项运动的产品。”

  李宁要求团队理解运动本身。因此,李宁公司现在的做法是,将羽毛球、篮球、跑步等不同运动品类切割开,分别成立不同事业部,小团队、专业化运作,以保证设计师能始终从一项具体运动中获取灵感。

  “各个团队都要进入这项运动中,从里面找到产品应该怎么设计,哪些要向行业学习,哪些跨行业的技术和材料理念可以进到你这个产品里面。”

  2015年7月15日,李宁和穿着“烈骏”的雷军在微博上晒了合影。雷军问:我的鞋好看吗?这一天,李宁正式发布两款智能跑鞋:面向专业跑步者的烈骏和面向普通大众的赤兔。这是李宁在运动数字化体验上的试水,也是李宁公司在零售逻辑之下生产、销售产品的一次尝试。对李宁而言,不仅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消费潮流,还要用科技和数据直接连接消费者需求,以改变此前传统的销售模式。

  在这次与小米生态链公司华米科技的合作中,李宁和雷军有过碰撞。按照此前“小米模式”的打法,雷军认为,产品要用出乎意料的低价,达到一种颠覆性销售,从而创造出利润空间。对此,李宁并不完全认同。“服装与电子产品的逻辑怎么能一样呢?”李宁反问。 但在最后,李宁仍然从雷军的逻辑中受到一些启发——毕竟,中国人始终对价格敏感,需要降低大众对新品的接受门槛。因此,在大部分人决定将赤兔定价为200多元时,李宁坚持说NO,将价格下调至199元。“既然这个产品不是以赚钱为目的,那就赚一个数据吧。” 市场反应证明了当时决策的正确性。从销售评价来看,消费者普遍认可有穿透力的价格。赤兔产品是智能跑鞋中的销量冠军,一年时间卖了70多万双,直接获得这些用户的使用数据。

  2012年5月,李宁公司以5年20亿人民币价格签下CBA联赛主赞助商;当年10月,以10年1亿美元签下NBA球星韦德。“商业就是一场赌博,投入都是先期的。”李宁说。2012年10月,李宁以10年1亿美元签下NBA球星韦德。李宁重新开始赚钱,但盈利状况目前甚至还不及361度、匹克等。鞋服行业独立评论人马岗认为,这和李宁在直营上的投入变大有关,包括韦德和CBA这两项营销成本较高等,李宁能做得更多的是开源和节流并举。2014年8月,李宁结束与中国体操队长达23年的运动装备战略合作。李宁说,体育营销仍然会是公司主要投入,但形式不太一样,“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过去没人知道的时候,你会去投中国代表团、领奖服赚点名气。而现在李宁更需要将名气转化到产品、购买和运动体验,投入到实际的运动场景。比如做羽毛球产品,我会跟羽毛球群体站在一起,营销也更加精准。”

  过去两年做对了什么?李宁的答案是——把公司资源集中在一些未来有市场空间的运动上,比如跑步、篮球和羽毛球。在李宁看来,除了“更高、更快、更强”这句奥林匹克格言,体育最大的价值应该是竞技精神。“就是看到一个目标,不管怎样,所有人愿意去追求,参与整个竞争过程,同时激发更多创造力、勇气和动力。”

  除了当下竞争对手和市场环境不可同日而语,接下去每一步带来的机会、产生的成本,以及整个运营执行过程,依然充满挑战。李宁和这家公司会走向哪里?他会因此而感到焦虑吗?“没有,没有什么焦虑感。”李宁很快打断了我们的提问,他几乎脱口而出。他描述得风轻云淡,甚至半开起玩笑:“有活干就幸福了,没活干就郁闷死了。”

  53岁的李宁还是喜欢运动装扮,依稀还能看出当年“体操王子”的痕迹。他依旧保持着健康作息,通常10点半准时上床,偶尔会在半夜给管理层发个信息。风光与大败,善与丑,从体坛神话到1988年“败走汉城”,李宁在运动员生涯便已全部经历过。

  时至今日,李宁并不避讳说自己做错了哪些事,也会耿直地承认只有部分产品让自己完全满意。为了节省差旅费用,有时位于上海的电商团队要找李宁开会,他就一个人乘飞机、坐地铁跑到上海。

  再一次,运动员李宁又出场了,这一次,他还能赢吗?

 

  (来源:天下网商)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