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网专区 > 正文 
 
  孙瑞哲:我国纺织工业现状与产融合作发展前景
2020-07-07
分享至:

  CTEI网讯 7月6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出席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上市公司董秘联盟2020年会并作主旨发言。

 

我国纺织工业现状与产融合作发展前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0年7月6日

 

各位同仁,各位来宾:

  大家好!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百年变局深化,新冠疫情蔓延,世界经济发展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世界银行6月8日发布的最新《展望》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陷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人均产出下降的经济体比例将达到18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我们正在经历至少60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首次经济集体收缩。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6月最新报告也指出,疫情将使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在2019年的基础上下降近40%。行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带给我们深刻思考的是,本世纪以来几大因素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轨迹,即:地缘政治、数字经济、恐怖主义、疫情、社会责任与气候变化。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并积极应对。

  新形势下,党中央做出了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决策,出台各项政策,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其中重要的方向之一就是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1~5月,我国用于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0万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万多亿元。纺织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部门,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是主体,做好行业的产融合作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就纺织行业的产融合作分享四个观点:

  一、行业承压回暖,深化产融合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使得纺织行业供需两端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国家对疫情的有效防控,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基本恢复,内需市场也逐步回暖。但全球疫情态势依然严峻,行业的平稳运行面临诸多挑战。

  生产增速有所放缓。纺织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正常水平,但生产增速降幅持续收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8.2%,降幅较1~4月收窄3.1个百分点,5月当月增速转负为正。其中,产业用、化纤和长丝织造行业成为主要增长动力。5月,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在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集中生产带动下,呈现88.3%的高速增长;化纤长丝织造及印染精加工业在内需消费逐步恢复作用下,呈现6.7%的增长,累计降幅收窄至2.9%;化纤业在下游市场拉动以及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下,呈现4.3%的增长,累计降幅收窄至2.9%。服装服饰业和家用纺织品业受终端需求萎缩影响,1~5月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减少12.8%和10.6%。纺机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20.8%。纺织行业主要大类产品中,除无纺布外较上年同期均有所减少。1~5月,规模以上企业化纤、纱、布、服装产量同比分别下降3.2%、18.1%、27.6%、17.9%。

  市场需求不足,但降幅持续收窄。受疫情影响,纺织服装类商品内需消费依然较弱,线上线下销售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但降幅有所收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3.5%,降幅较1~4月收窄5.5个百分点。为弥补线下损失,纺织企业普遍加强线上渠道建设,网上零售降幅持续收窄。1~5月,全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6.8%,降幅较1~4月收窄5.2个百分点。在防疫物资出口拉动下,行业出口降幅逐步收窄。根据中国海关快报数据,1~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961.6亿美元,同比减少1.2%,降幅较前4个月继续收窄8.8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收窄0.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额同比大幅增长21.3%,在出口金额中的占比提升至60.3%;服装出口持续下滑,出口额同比减少22.8%。

  投资规模大幅减少。疫情影响下,行业企业普遍缺乏投资信心和能力,投资规模大幅萎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1~5月,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减少30.5%。分行业来看,纺织业、化纤业和服装业投资额同比分别减少26.2%、23.2%和39.2%。分地区来看,东部沿海五省中,除浙江省外投资总额均明显萎缩,江苏、福建、山东、广东省服装服饰业投资额同比分别大幅下降68%、44.9%、50.4%、80%。中部地区中,湖北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纺织业、服装业和化纤业投资额同比分别减少75.2%、69.8%、62.4%;安徽、河南省服装业投资额同比分别减少47.9%、31.4%。西部地区中,新疆三个子行业投资额均为负增长,四川省化纤业投资降幅达70.5%,由于基数较小,陕西省、甘肃省投资增速较高。

  效益情况明显恶化。在需求严重不足、产销大幅下滑的情况下,纺织企业收入大幅缩减,利润严重萎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全国3.3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521.06亿元,同比减少17.23%; 1-5月实现利润总额546.03亿元,同比减少24.54%;1-4月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2%,低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纺织12个子行业中,除丝绸和产业用行业利润实现正增长外,其余行业效益情况均承压。其中,化纤、纺机、棉纺行业效益恶化情况较为突出。具体来看,化纤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0%;纺机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6%;棉纺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9.2%。1~5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面达到32.00%,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52.08%。企业成本费用负担沉重。

  综合来看,全球疫情尚未见顶、国内消费恢复速度不及预期,企业订单不足情况仍然严峻。库存积压、竞争加剧、利润缩水、现金流紧张等问题普遍困扰着行业企业,很多中小微企业更是面临生存危机。企业贷款逾期和违约现象增多,使得整个产业链的资金风险都在加大。行业急需通过产融的深度对接,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减轻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二、产业环境深刻调整,深化产融合作是适应变局的客观要求

  当前,世界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抬头。中印边界冲突、中日岛屿冲突等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升温。近日,美国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试图把新疆的反恐、反分裂和去极端化举措污名化,并以此为借口干预品牌商的国际采购和产业链布局。这对行业造成了很大影响。面对空前复杂的产业环境,我们要从纷扰中辨明趋势,在变局中谋开新局。

  1、生产格局深刻调整:全球价值链合作承压

  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以全球价值链合作为核心的全球产业分工和利益格局发生改变,部分国家产生抵触情绪,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持续演化中的中美贸易摩擦是直接体现,此次疫情的爆发也进一步强化了贸易保护主义氛围。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重要物资的短缺使得更多国家开始思考如何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实现新的平衡,供应链的本地化和多元化布局将成为重要方向。疫情蔓延初期,美国、日本等国已经出台鼓励企业回迁的政策,近日英国政府也在制定“保卫工程”,以求降低对中国等主要进口国的依赖,实现关键商品的进口多元化。

  全球价值链合作模式的深刻改变,使得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原有位置上谋求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行业需要借助资本力量,加快推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以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建立全球比较优势。同时,行业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实现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供应链的全球布局,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

  2、市场格局深刻调整:全球需求不振成为一种长期存在,内需重要性增强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市场需求持续下行。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得情况更为严重。欧美等国作为我国纺织服装重要的消费市场,在此次疫情中遭遇巨大冲击。4月,美国服装服饰零售额同比下降89.3%,日本、欧盟纺织品服装零售额分别同比下降53.6%和62.8%。很多品牌商和贸易商取消订单,我国产业链前端需求受到直接冲击。而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的停工停产也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幅减少。由于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市场增长缺乏稳定支撑,全球需求不振将成为一种长期存在。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必然会对行业外贸出口造成巨大冲击。

  新形势下,内需市场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韧劲所在。我国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7.8%。庞大的内需市场为行业更好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效应提供了支撑。而需求的多元和发展的异步使得多层级消费正成为国内市场的重要特征。依托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精准扶贫进程的不断深化,下沉市场的潜力也在释放,大众化消费空间巨大。

  面对内外市场的重大调整,企业要加快形成国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

  3、要素格局深刻调整:技术创新成为决定产业发展的核心变量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颠覆性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引发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科技创新逐渐成为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变量,深刻改变了全球纺织产业的发展方式与产业边界。

  过去十年内,数字化体验、分析技术和云技术为各项技术赋能,成为众多企业有效推进战略和新商业模式的核心基础。接下来十年中,数字现实、认知技术和区块链将成为企业变革的颠覆性驱动力。

  数字化体验是消费互联网时代企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正逐渐摒弃传统意义上以获客为核心的营销模式,转而致力于创造更多以人为本的互动——包括与其员工和商业伙伴的互动;数据和分析技术将对业务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企业必须借助工具和平台动态数据,支持数据流、数据摄取、数据分类、储存和访问;云技术已经全面深入企业,云技术使任何 IT 能力都可以变成基于云的服务供企业使用。云技术驱动重塑旧的企业管理和业务职能。

  数字现实技术,包括 AR/VR 、混合现实等,帮助用户突破键盘和屏幕的禁锢,数字现实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空间界限,让人与底层技术进行自然、本能、甚至下意识的互动;认知技术是更广泛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人机互动个性化、场景化,通过定制化语言或图像信息,驱动业务流程,实现无人值守;区块链率先在金融服务获得发展,其它领域也开始推行,包括企业信用追溯、通讯等领域。

  从供给看,技术的交叉融合使得智能纺织品、多功能纺织品不断涌现,产品内涵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链各环节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产业供给的精益化、柔性化、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纤维制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印染技术、纤维回收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产业化应用也在不断深化。

  从需求看,技术驱动下,行业的资源组织方式、与市场的连接方式发生深刻调整,场景经济、网红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新尝试快速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网络展会等模式创新,有效弥补了线下渠道停摆的空白。

  行业必须加快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格局调整,努力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获得竞争优势。

  三、产融生态不断优化,深化产融合作具有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完善,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正在建立。产业与金融协调发展的生态加快形成。

  1、资本市场更加成熟

  金融改革的推进使得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已升至全球第5位。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程度显著提升,信息披露、发行、退市等基本制度不断完善。随着科创板制度创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改革等重大举措的陆续落地实施,资本市场完善的步伐明显加快。资本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更加通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不断强化。2019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88万亿元。疫情之下,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不断丰富。同时,科技金融的发展也为行业融资带来新的便利。信息技术的融入,将极大改善产融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大大提高融资的科学性与可能性。

  2、产业基础更加完善

  从原料供应、设计研发、到纺织染加工、运营零售,中国纺织工业拥有全球体量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纺织行业的价值链本身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与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联系紧密。纺织行业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部门,新技术、新模式在行业大量涌现。行业的很多实践与改革后的创业板高度匹配。文化创意属性使得行业长期沉淀了大量的设计、创意、IP等资源。作为底层资产,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使得产融合作空间巨大。

  3、改革开放更加深入

  近年来,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以规则、制度开放为基础的新阶段。面对当前变局,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不仅没有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等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已经完全取消,外资股东资质限制也在持续放宽。金融领域的加速开放,在给行业带来多元化的资本来源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创新模式和先进理念。纺织行业作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部门,一直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绿地投资、资本运作等途径,强化全球价值链合作。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当前供应链本土化和多元化布局的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快行业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变得愈加重要。而实现跨国配置资源和国际产能合作,迫切需要资本的力量。

  四、强国建设关键阶段,产融合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纺织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年。我们需要强化政策的力量、科技的力量、资本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来支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百年大变局之下,深化产融合作,充分运用资本在要素优化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行业践行“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以产融合作强化产业链安全

  疫情之下,产业链安全稳定是核心关切。企业要不断拓展融资渠道,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从被动防范到主动管理市场风险,破解资源难题,努力连接“断点”,疏通“堵点”。特别要强化对抵御疫情冲击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产品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的外贸型企业、身处重点疫区和贫困地区的企业、对供应链有带动效应但短期资金压力较大的龙头企业等四类企业的融资能力建设,防止出现大面积企业破产,使这些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保证产业链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2、以产融合作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是经济技术变轨的大趋势。数字化转型赋予了产业重新架构比较优势、实现“非对称”赶超的机遇。一方面,行业需要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但仅仅依靠单一企业、自身积累很难达到行业新基建的资金需求。我们需要探索运用新型“举国体制”,以金融工具有效联动各方力量,支撑行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行业企业需要借助资本力量,平衡创新风险收益,稳步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生产、研发、运营等环节的应用普及,提升行业供给的精益化、柔性化、服务化水平。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的背景下,行业企业更要抓住机遇,加快自身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深度融合。

  3、以产融合作助推行业基础创新

  中国纺织工业拥有全球最大的体量,但仍存在战略性、根本性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基础创新能力。行业基础创新具有前期研发时间长、投入成本高,且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企业仅依靠短期融资往往难以为继。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引导资金长期稳定投向行业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领域,帮助企业加快实现核心技术上的实质性突破。同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的研发涉及多种资源的协调、多条线路的协同。企业要善于借助金融资本力量,协同各方资源,推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向行业的加速集聚。

  4、以产融合作培养产业主体

  随着中国纺织工业进入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变得日渐迫切。而资本的赋能,使得企业可以在更短时间实现扩张与成长。行业企业要强化资本运作能力,通过上市融资、联合投资、交叉持股、兼并重组等方式,以更快速度、在更大范围、以更大规模实现资源要素的集聚,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借助资本力量企业可以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快速发展。如通过企业风险投资(CVC)投资成长性企业,可以促进主业与被投资产业的联动发展,实现渠道和模式创新的“外部监测”,前沿技术的“外部研发”,完善自身发展生态。

  5、以产融合作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重要的商业规范,是企业管理战略和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较为完善的机制体制,引导企业规范化发展。前端时间,以瑞幸事件为代表的中概股信任危机使我们看到,任何时候,诚信规范经营都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产融合作特别是上市融资要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进行信息披露,这有助于倒闭企业提升财务和经营的合规性与规范性,从而助推行业长远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ESG因素引入投资决策之中,这将为企业的绿色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比如借助绿色金融工具,企业可以更好更快的实现产能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绿色供应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需要我们“自力更生”,也需要我们“善假于物”。让我们共同探索,以产融合作加快推进纺织强国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2.jpg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