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网专区 > 正文 
 
  “盛京满绣杯”2020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揭晓
2020-09-22
分享至:

  CTEI网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以推广中国纺织非遗为首任,聚合能量惠及社会,于2017年借助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平台开展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推选活动,至2020年度,已经扩展到46位推广大使、1名传播中国纺织非遗友谊大使,8名提名推广大使。他(她)们均来自各个领域、各行业、各民族的精英翘楚(包括1名外国友人)。今日的纺织非遗非凡成绩离不开他(她)们的努力和付出,在推广的路上,他(她)们以公益之心和自身的影响力为纺织非遗破土开疆。

  “盛京满绣杯”2020年度入选的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传播中国纺织非遗友谊大使入选理由及使事迹如下:

 

  王素娟 女 汉族

  开物成务文化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传统工艺协同创新中心副秘书长

  入选理由:不断超越,化平凡为精彩,八零后创业的典范。她专注跨界融合,再造传统价值,打造创新经典,获多项公益奖项。她带领团队开发了13大绣种成熟商品远销国外,对口帮扶近5600名绣娘。她在疫情举步维艰之际,为非遗人传播带货,挺身“C位”担当,与传承并肩,与时代同行。

  近年来,王素娟一直专注于传统工艺跨界产品的研发,首创性地提出“材料+设计+产业”的产业跨界合作模式,即通过整合传统工艺和工业设计的全产业链资源优势为国内品牌企业进行产品文化再造,提升附加值,打造了数个跨界创新经典案例。如2016年起,自主开发出了“文化+科技”系列跨界产品,其中手工刺绣和蓝染3C系列(指纹本、音响、刺绣充电宝、指纹手包)等近三十个SKU的传统工艺跨界创新产品入驻西西弗、客吉莱、山姆会员店、苹果APR店等在内的300余家线上线下高端渠道,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双十二”期间,带领团队联合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与创维电视打造的“刺绣壁画电视”销售量超过4万台;2019年与无限极萃雅品牌联合开发的十周年“刺绣美妆礼盒”累计销售90万套。

  除此之外,她还带领团队将手工刺绣工艺过程标准化、产品模块化,让刺绣培训变得更为简单易行。目前已针对全国13大绣种开发了系列成熟的商品,对口帮扶了贵州、湖南、苏州、辽宁等地近5600名绣娘,系列跨界创新产品斩获了“2017中国·扬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金奖”、“深圳礼物”、“2018中国红星奖”、“2018德国红点奖”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奖项,同时,2019年被工信部写入“设计扶贫之非遗活化”案例,入选2018、2019年工信部设计扶贫爱心奖、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奖、第四届中国工艺“致新奖”创新专项奖等多个公益奖项。

  今年3月,疫情让高度依赖线下体验的文化企业举步维艰,非遗文创产品的推广成本非常高,王素娟主动担任主播,入驻腾讯直播间,为身边的非遗守艺人、文创品牌义务带货销售,短期内迅速集结近2000人,100多款产品,50多家企业进入平台。除文创设计师专场外,直播间还专门为湘绣、台绣、蓝染等传统手艺人开设专场,向更大的消费群体推介传统工艺之美,帮助守艺人能够度过难关;6月,王素娟应邀在“手艺守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公益大讲堂上为全国工艺美术从业者进行公益宣讲,收看人数超过4.3万人次。

 

  刘代娥 女 土家族

  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负责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理由:她师承祖传,自幼学艺,她收徒授业,带领土家织锦工艺走出家乡。她尊重传统,敢于求变,将散落于民间的传统纹样收集归档,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大奖。作为土家族儿女,弘扬织锦文化是她一生的情怀。

  刘代娥,1952年出生于“女勤于织、户有机声”的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家里世代从事织锦工作,她十二岁时便跟着祖母开始学习织锦,进入初中后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跟随大姐刘代玉学土家织锦,她生性聪慧,学艺精心,1978年高中毕业后,便在家专门从事织锦。她的织品颇受市场青睐,在远近渐有名气。1981至1985年,她应聘在花垣县民族织锦厂带徒授艺;1987年4月,自办“龙山县捞车河土家织锦厂”,员工达160多人,产品主要销往张家界、海南、韶山和花垣织锦厂;1990至1995年,与湘西州轻工局工艺美术研究所试制工场合作,60%的织锦产品由研究所负责销售,40%自销;1995年至今,在家里设土家织锦工艺作坊,基本上是订单产销,有时还代理部分织锦艺人的产品销售。

  刘代娥还收集散落于民间的传统图案,将收集到的各种图案认真研习、揣摸,将各流派的风格、技法融会贯通,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1992年被授予“中国民间名人”荣誉称号,2005年获得“湖南民间工艺美术事业突出贡献奖”,2006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授予“土家织锦工艺大师”称号,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称号。

  在几十年的织锦生涯中,她在苗儿滩、花垣、张家界等地授徒100多人,搜集传统图案100多种,经她复制的100多幅土家传统织锦被贵州民委、湖北民委和湖北民院当作珍品收藏。她师承祖传、博采众长,在传承中求创新,其作品工艺传统而形式新颖,精湛独特,受到专家和研究机构的好评。2008年9月20日,作品《椅子花》在第二届湖南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获银奖;2009年9月,在第三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参评作品《织锦挂件——粑粑架》获银奖;2012年由文化部主办北京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演”活动,土家织锦荣获金奖;2018年10月在山东济南参加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其作品《四十八勾》荣获“金奖”;2019年9月土家织锦《蛟龙腾跃》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纪俊玲 女 汉族

  常州美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入选理由:二十年的执着与坚守,她推动了草木染非遗技术创新,获得数十项发明专利,带领学生用革新成果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通过农林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植物染领域的开拓者,她用自己的智慧揭示大自然的秘密,主张色彩来于自然,归于自然。

  2008年起,纪俊玲开始从事植物染料及草木染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挖掘因合成染料发展而失传的草木染技艺,包括草木染原料的收集、植物染料结构分析、染色传统技艺挖掘、生态染色技艺开发、草木染技艺传授等系列课题研究。2010年,纪俊玲创立了常州美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攻克植物染料工业化与染色技术难题,目前已形成了红、黄、蓝、棕、紫、黑、灰7个基础色系、28种不同型号的植物染料粉体新产品,解决了植物染料应用于棉、毛、丝、麻这四种天然纤维和织物的关键生态染色技术,这些原料大多来源于农林废弃物。

  2016 年与苏州钱小萍宋锦大师工作室合作,采用草木染染制丝线,然后将该丝线用于宋锦织造,还原宋锦本原,制造原汁原味的宋锦。纪俊玲还成功举办了 2017 年“首届中国草木染大会”和 2018 年“第二届中国草木染大会”,并发起成立了中国植物染(草木染)产业联盟,推动联盟参加 2018 秋季上海 CHIC 展、2019 春季上海 CHIC 展和 2019 中国品牌日的活动,邀请了广西贺州瑶绣非遗传承人、贵州榕江侗族蓝染技艺传承人,以“草木色、山乡情、艺永续、爱长流”为主题,现场展示了草木染的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2019 年6月,组织联盟成员去韩国、日本交流草木染技术与调研草木染产业状况,旨在建立国际标准,日本专业媒体《纤业新闻》深度报道了联盟组织成员赴日本植物染考察之行。

  纪俊玲带领团队10多年不懈的探索与总结,形成了草木染这一非遗技术创新,已申请发明专利4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有23 项,发表相关文章 10 余篇。同时,她还带领常州大学的学生以草木染为主题进行创新创业,通过农林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产业化、高值化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其中,她指导的项目《贵在植染-以植染技术革新助力贵州脱贫致富》获得 2018 年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常大学生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亲切接见,作为植物染料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航者,有力地推动了植物染料和草木染产业化的发展。

 

  杜纲 男 汉族

  丹东市唐人服饰有限公司创始人

  入选理由:作为一名服装行业从业者,他始终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为理念,沉心挖掘民族服饰文化内涵,探索纺织非遗融合发展新模式。他不局限于传统的束缚,坚持国际化视野,设计研发之精品多次亮相国际舞台,用40年的探索呈现东方文明的典雅与气韵。

  杜纲,在新中式民族服饰及朝鲜族服饰等传统服饰领域孜孜不倦的研究探索近40年。自创办“唐人服饰”以来,杜纲始终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理念,设计、生产朝鲜族服饰、新中式女装等相关传统服饰品,从2002年至今,分别在韩国大邱宝成会社、韩国釜山露真会社兼任民族原创服饰设计师,每年定期在韩国发布新品,沉心挖掘朝鲜族传统工艺,守护民族服饰文化,增近与韩国的国际服饰文化交流。

  除朝鲜族服饰和新中式服饰的高端定制研发外,杜纲还十分关注纺织类非遗的开发与利用,设计研发了大量手工刺绣、草木染、高端旗袍定制等系列产品,呈现了东方文明的典雅气韵,并多次亮项各大展览展演活动,获得社会广泛关注。2018年,唐人服饰旗下品牌“古唐东韵”参加“‘旗袍故里’杯首届国际旗袍模特大赛”并与中国旗袍故里抚顺新宾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参加“2018首届满足服饰文化保护与研究成果展”并荣获服装创新类一等奖;2019年,由唐人服饰原创设计的“手绣拼布帘”被国家贸促会选为 “一带一路”的纺织国礼;同年,品牌“古唐东韵”入选“2019首届中国定制旗袍艺术大赏”品牌,积极参加了“第二十一届江苏(南京)国际服装节暨博览会”、“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纺织非遗文创品牌特别展”、“首届中国旗袍文化节暨‘盛京1636’第三届沈阳国际旗袍文化节”、“2019江南国际时装周举办的时尚之夜”等展演活动。

  杜纲表示,作为一名从事民族服饰的工作者,传承和发展是使命,接下来将积极探索多维融合下的非遗手工艺产业发展新模式,用国际化视野去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再将其投射到作品中,为非遗文化创承作出不懈努力。

 

  李海龙 男 汉族

  苏州圣龙丝织绣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吴罗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理由:罗虽轻,但承之重,这便是他的担当。面对吴罗濒临失传状态,他用10年之久成功复原这一古老的传统织造技艺,解决了工艺壁垒,实现了产品创新转化,赋予了吴罗新生命,其多幅作品荣膺大奖并被馆藏。2012年他应邀参与故宫古迹修复,用吴罗技艺使漆纱窗完美再现。

  李海龙出生于苏州光福,自幼随父母种桑养蚕,抽丝织绸,1968年开始学习丝织技术,1980年至1986任职于光福缫丝厂,1989年至1994在吴县江南合成化纤网络丝厂,拜三代丝门宗师郁石明为师,研究丝绸吴罗织造工艺,1994年至今,任职于苏州圣龙丝织绣品有限公司,从事纱罗、织锦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并拜北京考古研究所王亚蓉老师为师,学习纺织考古。

  吴罗织造难度大,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出于对罗的热爱,李海龙一直致力于研究传承吴罗的织造技艺,如何让纱罗技艺原汁原味保留的同时,又能适应市场规律、经济规律、生活规律,实现创新转化。

  2003年,李海龙成功复原并突破了吴罗传统织造技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6月,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6月,李海龙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吴罗织造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吴海龙利用掌握的吴罗织造技艺,先后参与许多重大课题的研究以及开发了大量的吴罗文创产品。2011年,妆花罗“锦上添花”、织金锦“苏州太湖”、“十全十美”作品分别获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13年1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合作创立“中国古代锦罗织物实验考古研发中心”,同年,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为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复制了13套敦煌服饰展品;2014年,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了李海龙所制官服罗衣、古宫织物、蝙蝠纹纱罗等多件作品;2015年,与中国丝绸档案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专家合作以漳缎祖本档案为蓝本,恢复了苏州失传60多年的古漳缎生产技艺;2018年,与著名设计师楚燕合作,复制新疆文物,作品登上国家宝藏节目;2019年1月,与台湾时尚设计师黄薇老师合作,为北京故宫项目“宫囍”定制妆花罗面料;2019年12月,与海南省非遗黎锦合作开发双非遗“黎罗”面料。

 

  张毅 男 汉族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入选理由:他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始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把时尚产品设计融入美好生活。自从事非遗相关教育工作以来,发表了多项科研成果,培训了多批传承人。作为一名设计文化研究的高校学者,他秉承新时期使命,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己任,主张以国际化语言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张毅,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家纺设计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南大学)责任教授、副主任、文化部非遗司研培计划咨询专家库专家、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主要从事时尚纺织品设计(染织设计)研究及传统纺织品设计文化研究,所获科研经费总量超过1300万元。相继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苏省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0余篇,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获得全国性纺织品设计大赛获得金银铜优秀等奖项300多项。

  1992年,张毅开始从事非遗相关工作。多年来,在手工印染艺术创新设计研究方面发表多项科研成果。2014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刺绣艺术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并出版专著;主编本科教材《手工染艺技法》被评为2015年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建设教材;2016年,研究成果《培育卓越工匠精神发展传统优秀文化》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二等奖;2019年,主持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一般项目《江苏染织文化史》。2015年至2020年,主持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项目,在江南大学共开班12期,培训传承人400余名。

  张毅认为推动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也是新时期使命。作为一名从事设计文化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必须在时尚产品设计中,以中国优秀设计文化为内核,以国际化的形式语言演绎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郑芬兰 女 汉族

  杭州小巷三寻手织布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入选理由:她质朴如梭,带着复兴土布的情结,只身走遍大江南北,拜师学艺,走访偏远乡村,寻访民间艺人,担起土布纺织技艺的传承、保护和推广的使命。以践行健康温暖生活为理念,向社会传达“寻生活本源,悟东方美学”的思想。她搜寻万把纺梭,记录背后的故事和风土人情。提出手工村落概念,帮助村民重拾手工技艺。

  2004年,郑芬兰创建杭州“小巷三寻”品牌,以传承土布织造技艺,发掘土布生活文化,践行健康温暖生活为理念,向社会大众传达“寻生活本源,悟东方美学”的思想。在郑芬兰的努力下,手工织布技艺迎来了新发展。2008年9月,小巷三寻手工织布技艺列入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9月,小巷三寻土布纺织技艺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9月,郑芬兰也荣获第四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郑芬兰荣获“2017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及“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双提名。

  郑芬兰创立小巷三寻手织布开发公司之后,只身走遍大江南北,拜师学艺,走访很多偏远乡村,寻访当地手工纺织的民间艺人交流技艺,将国内各文化区域的纺织技艺集于一身,为土布纺织技艺的传承、保护和推广付出很大努力。郑芬兰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造创新,在布机的改良方面获得一定突破,针对传统布机效率低、易疲劳的缺点,郑芬兰对传统布机大胆改良,运用杠杆原理改造织机,将布轴等机件加宽,不仅织布效率提高约30%,还提高了布机的舒适性,从技艺体验角度为出发点,她又一次对老织布机进行改良,设计并制作出折叠式织布机,大大提高了土布纺织技艺的体验感,将土布纺织技艺与手作概念相结合,用体验的途径推广技艺。2014年获得便携式织带机外观专利,2016年获得折叠式织布机外观设计专利。

  18年来,她还搜集16000余把纺梭,40多种的老式织布机,300多种老土布,并且对梭子的资料进行搜集归档整理,记录每一把纺梭的特点以及梭背后的纺织故事与风土人情,初步建成藏品丰富的实物资料库。此外,她还对失传工艺进行挖掘,挖掘和继承,组织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将明朝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云布,成功复原。作为一名传统技艺传承者、传播者,她积极倡导古村落的活化与生产性保护,提出手工村落概念,旨在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载体,帮助村民们重拾手工技艺,并传承给下一代。

 

  赵宏 女 汉族

  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

  入选理由:秉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纺织非遗教育理念,将中国纺织非遗的文化之魂、意境之美、技艺之精传递给学生,她始终认为纺织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在技艺传承,更重要的是所承载文化内涵的延续。她教学与科研成果丰硕,倡导传纺织技艺,承民族精神,扬中国文化的教育理论,彰显了一名教育领航者的思想新高度。

  作为天津工业大学“双一流”学科中的纺织经济工程方向带头人,教育部、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高校项目负责人,多年来,赵宏一直从事纺织非遗传承创新领域相关研究。

  她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天津市哲社重点项目,其中《基于“双主体、双目标”高校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创新与实践》获得第八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天津工业大学纺织非遗教育传承实践》荣获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提名奖。赵宏十分注重非遗研究工作,她主编出版了纺织类非遗相关专著4部,其中,《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为国内首部纺织非遗相关教材,该课程被评为全国“大学素质教育优秀通选课”(非遗领域唯一入选课程)、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建设项目。此外,她还率先开启高校纺织非遗教育传承实践,提出了“点-线-面-体”模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纺织非遗教育传承新理念,创建了“面向双主体、立足双课堂、打造三元融合教育实践新平台、实现双目标”的“二二三二”纺织非遗教育传承新模式。如开设《纺织非遗—让世界读懂中国之美》课程(中文和英文版)、创建全国高校首个纺织非遗学研馆、组建全国首个纺织非遗产学研联盟等。

  近五年,在人才培养方面,赵宏培养学生8000余名(含56国3000余名留学生);培养传承人群200余人,辐射培养5700余人,精准扶贫1000余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一直秉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纺织非遗教育传承理念,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大众呈现着中国传统纺织非遗的文化之魂、意境之美、技艺之精。纺织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技艺传承,更重要的是所承载文化内涵的延续,传纺织技艺,承民族精神,扬中国文化!

 

  郝淑萍 女 汉族

  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董事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理由:一根绣花针,百种穿梭技,蜀绣串甲子,毕生为传承。她认为,传承人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芙蓉城上,她用自己的灵性绣出蜀绣的灵动,谱出蜀绣的华章。培养蜀绣人才是传承大计,她更冀望用担当承载蜀绣未来,使这门手艺薪火不息,代代相传。

  郝淑萍,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蜀绣行业60余年。郝淑萍精通蜀绣一百多种针法,将蜀绣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等特点在绣品中充分发挥体现,使作品质感毕现,生动传神,其作品被多处博物馆收藏,获得奖项不胜枚举,其中《丰收季节》、《攻夺泸定桥的决策》获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川剧变脸》获中国人文奥运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并入选亚洲非遗大赛;《芙蓉鲤鱼》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写意荷花》获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金奖;《丹巴姑娘》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作品金奖。

  除此之外,郝淑萍认为,传承人既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一定要让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目前,郝淑萍已培养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8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二十年来,她自费租用场地,招收蜀绣学员百余名。近年来,郝淑萍还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培训活动,多渠道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蜀绣专业人才,2010年,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校联合办学,设立蜀绣专业,10年来已招收蜀绣专业学生60余名,两年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学习,现已初见成效,学生作品在各类展会上多次获奖并深受好评。2014年,联合双流残联开办蜀绣短期培训班,6年来已完成15期教学课程,学员达到120多人;2017年,与成都工会、残联开办免费培训点,3年多已培训80余人次。

 

  柳建新 女 汉族

  长沙市湘女湘绣有限公司总工艺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理由:从事湘绣事业五十余年,主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刺绣,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相当的艺术成就。一个“痴”字诉尽她对湘绣的执着。她秉承“工匠精神”,坚守传承之心,40多年从未停针,潜心钻研,探索创新,用一针一线穿起湘绣世界。

  柳建新,湘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8 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也是中国刺绣艺术行业中唯一的奥运火炬手。柳建新从事湘绣事业五十余年,主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刺绣,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相当的艺术成就。绣功精细,针法活泼,特别擅长运用湘绣独创的“鬅毛针”法刺绣虎、狮、猫、狗等动物,质感强烈,酷似活物;绣制的人物肖像,生动逼真,出神入化;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针技天衣无缝,被誉为“魔术加艺术”。

  柳建新是湘绣艺坛不可多得的既能执笔作画又能操针刺绣的技艺专家,在湘绣艺术的道路上,她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创新,将传统的湘绣艺术与油画、水粉、摄影作品相结合,创作了许多珍贵的湘绣作品,多次荣获包括山花奖、百花杯在内的国家级金奖和省级金奖,并被有关单位、博物馆收藏。

  有些创作意义非凡,对柳建新的影响乃至一生,其中,1978 年,参与集体刺绣的《六孔雀牡丹》巨型绣屏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入选陈列在人民大会堂;1993 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生一百周年绣制的湘绣双面立体绣肖像作品《毛泽东》被韶山陈列馆收藏;1995 年,湘绣巨幅绣屏(2.8×1.9m)《松龄鹤寿》捐赠给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2009 年,湘绣双面绣作品《荷塘情趣》荣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2011 年,作为传承人代表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守望精神家园——第二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赴台北、高雄等地进行作品、技艺展示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部分作品被台湾佛光山佛光缘美术馆收藏;2016年参加“感知中国——湖南文化走进法国”活动,湘绣作品《童子》在巴黎布隆尼亚宫展出;2020年,创作抗疫湘绣作品《最美逆行者》以及爱国主义题材《复兴之梦,文明之狮》。

 

  郭瑞萍 女 汉族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

  入选理由:作为一名教育实践者,她对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充满敬意,理性而谨慎的平衡技艺传承与设计创新的关系,将中国传统文化及手工技艺真正地融入服装设计,让曾经的日用之道重回当下生活之时尚,真正诠释优秀传统文化在服装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和纺织服装产业不断的升级换代,郭瑞萍认为我们应该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充满敬意,理性而谨慎的平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将中国传统文化及手工技艺真正地融入服装设计,努力让曾经的日用之道重回当下生活之时尚。

  近年来,作为服装设计行业的教育者和实践者,郭瑞萍一直在尝试如何让纺织非遗以更美、更精致的方式在生活中呈现出来。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浸润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的内容,让纺织服装发展的明日之星们热爱纺织传统技艺。每年寒暑假,郭瑞萍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田野调研,让孩子们真正了解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魅力;另一方面,在设计实践中,她不断应用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思路、方法和尺度,努力探索属于当下的中国气质,诠释优秀传统文化在服装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9年10月18日晚,一场“雅鲁藏布”西藏山南非遗服饰秀在锦绣中华活动中惊艳亮相。这是郭瑞萍先后四次赴山南考察,携手山南市文化局,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的“整体性提升、工程化推进”的总体思路下,从传统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入手,立足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在厚重的民族服饰中注入创新理念,引领世界走向山南的大作。

  自2017 年以来,郭瑞萍分别以“四时有度 美兮天成”“白鹭为霜”“雅鲁藏布”为主题,连续三年亮相“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除此之外, 2017 年,入榜中国设计权力榜 TOP100 ,荣获中国匠人大会“中国名片”称号。2018 年,入榜 2018 中国设计权力榜 TOP100,荣获 2018 北京国际设计周“传统工艺设计奖”提名奖; 2019 年,入选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设计双年展。

 

  游定美 女 汉族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彝绣传习馆馆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理由:日夜交替,四季轮回,对于朴实无华的她毫无影响和触动。而作为一名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确分外活跃,她成立传习馆义务传承技艺,带动贫困地区妇女就业增收,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敬业爱岗坚守初心,五颜六色的绣线是她人生色彩。

  游定美,自幼随外婆、母亲学习刺绣,11岁起当“花匠”帮人画花、绣花。1999年,被评为云南省美术工艺民间艺人,2007年,被评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禄劝刺绣协会副会长、禄劝人才协会副会长、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会会员、云南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云南省人才协会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昆明人才协会会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手工艺术的价值,欣赏彝族刺绣的魅力,2014年11月,游定美成立了禄劝彝族刺绣传习馆,是该自治县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长期免费为上门求学的刺绣从业者及爱好者提供教学及培训。

  她擅长彝族图案设计及刺绣,作品针法包括挑针绣、挂针绣、压针绣、平针绣、纱针绣、打结绣、绕针绣、套针绣、盘金绣、窗针绣、梭针绣、马尾绣等。作品表现形式上有色彩艳丽、天然成趣、寓意深刻的色彩秀;有清秀典雅、花中有花、画中有画的青花绣,有淋漓尽致记载、表现彝家生活的场景秀。作品图案有传统寓意的牡丹、腊梅、南瓜花、草兰花及虎、鹰、龙、凤、喜鹊、鱼、蝴蝶等动植物。精良的材质、广泛的题材、扎实的画工、丰富的针法、精巧的绣工、深刻的寓意,极致的体现了云南传统民间刺绣的特点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游定美长期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推广地区民族文化、带动地区妇女劳动力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了进一步提高禄劝彝族刺绣的对外知名度,游定美先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博览会、展览会等50余次,并先后被选派到德国、墨西哥、尼泊尔、新西兰、孟加拉、缅甸、日本以及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文化艺术交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非遗培训,担任授课教师培训学员10000多人次;多次被省、市、县电视台报道和多家主流报社刊登。

 

  凯瑟琳·冯·瑞星博 女 德国

  北京德怡华商贸有限公司设计师、创始人

  入选理由:作为一名德国设计师,她从不随波逐流,为寻找心中挚爱的香云纱,扎根中国。二十年来,热爱从未消减,她用极简设计,诠释香云纱纯净的艺术感与价值,赋予了香云纱生机与活力。她用行动证明大爱与情怀,抓住每个国际交流机遇,传播香云纱之美,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达和平与友谊。

  凯瑟琳·冯·瑞星博,出生在德国慕尼黑,毕业于著名的“巴黎高级时装工会学院”( ECOLE DE LA CHAMBRE SYNDICAL DE LA COUTURE PARISIENNE),并在巴黎多家高级定制工作室工作,如 CHANEL、Dior等。2000年,为了寻找挚爱的香云纱面料,凯瑟琳来到了中国并在北京以自己的名字创办了rechenberg品牌,香云纱为她的设计提供了灵感源泉,自此,第一位使用中国非遗面料设计服装的外国设计师就在中国扎根了。

  凯瑟琳热爱香云纱丰富而浓郁的颜色,和那若隐若现的光泽。出于对香云纱以及自然资源、制作工艺和每一米织物投入的人力时间的尊重,二十年来,凯瑟琳?冯?瑞星博一直把香云纱作为标志性面料贯穿整个品牌,用极简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使得她的设计纯净而极具艺术感。

  近年来,凯瑟琳多次应邀参加各种国际性设计论坛以及展演活动,通过交流,对香云纱制作工艺与设计理念进行宣传。2014年,参加第9届世界绞缬大会,同时展出自己品牌的香云纱服装,手工线袢晚礼服作品被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2016年,参加墨西哥第10届世界绞缬大会并做主题演讲,以及展览展示香云纱服装设计;2017年,参加北京设计周-青云手工艺论坛,携带作品展览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讲座分享中国传统茛纱的设计理念;2018年5月,德国使馆开放日携带 rechenberg香云纱作品参加展览,并做香云纱宣传讲座;同年6月,参加日本名古屋举办的第十一届世界绞缬大会,与大师交流染色技术并携带rechenberg香云纱作品参加展览;2019年5月,携带rechenberg香云纱设计作品参加第一届天然染料双年展并作香云纱工艺演讲;2020年初,疫情在中华大地肆虐时,凯瑟琳毅然决定从德国返回北京,面对口罩紧缺的情况,凯瑟琳立即投入到香云纱抗菌口罩的设计和制作中,希望为身边的人提供更多地保护。

  (入选者按姓氏笔画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2.jpg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