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EI网讯 对于长丝织造产业来说,向数字要效益的前提是进行产业数字化变革。坚持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可以为长丝织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核心动力,帮助企业把握数字经济这一经济增长新引擎,加快适应“双循环”下新发展格局,为长丝织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在2021年中国长丝织造行业技术创新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形成这样的共识。 4月15日,2021年中国长丝织造行业技术创新研讨会在江苏海安举行,来自长丝织造产业链上的各方代表共同探讨行业“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主题。会议由中国长丝织造协会、江苏省海安市人民政府主办,江苏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承办,得到了江苏牛牌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引春机械有限公司的支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徐文英、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王加毅、副会长廖梦虎、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副处长纵瑞龙、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陈思奇,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谭真,海安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卢忠平,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勇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邓加忠等领导,以及长丝织造企业、产业集群、地方政府、高校代表近250人参加会议。 中国长丝织造协会秘书长黄潇瑾主持会议。 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谭真首先致辞,他说,海安是著名的教育之乡、装备制造之乡、纺织之乡、茧丝绸之乡和长寿之乡。锦纶作为大宗商品物资,全球应用广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海安市委、市政府立足国际国内产业需求与发展趋势,更是将锦纶产业作为全市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和重点发展的产业。近年来,海安市聚焦“千亿级锦纶产业基地”目标,全力打造高新区锦纶新材料产业园、开发区常安纺织园、墩头镇化纤产业园等三大锦纶产业集聚区,集聚了以文凤集团、弘盛新材料、永通新材料、中平神马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锦纶新材料企业200多家,实现年产能锦纶6切片100万吨,锦纶66切片20万吨,锦纶丝产量占全国的1/8,被评为国家时尚锦纶示范基地、国家差别化锦纶示范基地、国家锦纶新村料产业基地。当前,海安正加强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东华大学、天津工大、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致力于功能性、差别化的纤维开发应用,持续推动锦纶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在致辞中表示,以“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为会议主题,不仅符合当前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式,也契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国长丝织造协会带领全国织造重点骨干企业在海安为锦纶产业和长丝织造产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对推动产业链上的科技创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针对长丝织造产业“十四五”期间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端小平提出,一是要加大研发力度,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重点推进长丝织造行业智能化生产及管理等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出一批核心专利技术,推动产业重大技术突破,带动长丝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二是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塑造产业新优势。三是要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纺织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非常紧密的上下游配套关系,只有加强彼此交流、合作,才能推出创新产品。四是要主动适应国内国外双循环。长丝织造企业需要尽快适应当前社会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持续推动功能性差异化优质纺织品供给,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行业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今年是“十四五”启动之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借此机会,端小平也结合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奇点效应、人口发展、传统文化、产业互联网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型产业结构等方面分享了对未来行业发展的思考。他希望企业家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保住长丝织造的优势地位,不断进步,相信中国的长丝织造行业发展越来越好。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副处长纵瑞龙对纺织产业“十四五”科技创新重点及政策进行了解读。他表示,现在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世界经贸增长出现萎缩,国内长期累积的体制性、周期性矛盾交织。面对多重挑战,纺织产业一是要加强技术引进和升级,催生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空间;二是搭建技术主导权的竞争,给产业科技创新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三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四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共享机制。 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王加毅以“科技创新与数字变革为中国长丝织造产业注入新动力”为题作主题报告。他介绍了2020年长丝织造行业运行情况及“十三五”期间取得的科技成就,并提出长丝织造科技工作的重点。 他认为,去年新冠疫情蔓延,中国长丝织造行业全年承压发展,表现出强劲的韧性。尽管去年化纤长丝织物总产量下降,但织机规模同比增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产品研发和销售基地,以中西部地区为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差分工格局正在形成。 “十三五”以来,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不到1%,增加到1%以上。生产设备实现关键突破,数字化程度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绿色生产成果颇丰。 对于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及数字化发展方向,王加毅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改造中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要实现长丝织造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而实现产业智能化,提升数字经济水平,创建行业新业态,还需要所有长丝织造人长期不懈地努力。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积极主动采用新技术,夯实产业数字化基础;二是完善创新体系,推进数字化进程;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增强竞争软实力;四是推行绿色制造,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五是重视科学规划,培育现代产业集群。 海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邓加忠介绍了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锦纶产业情况。海安化纤产业起步较早,经过“十ー五”、“十ニ五”、“十三五”的发展,已成为全市重点产业。同时,化纤也是高新区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持续提升,形成了以锦纶为主的国内重要化纤生产基地,全区拥有规模化纤企业40多家,涌现出文凤、弘盛、锦荣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文凤牌”、“双弘牌”、“纬洲牌”“锦荣牌”等一批品牌不断叫响。主要产品涵盖锦纶单丝、复丝、短纤,锦纶FDY丝、锦纶HOY丝、锦纶DTY丝等上百个规格品种,远销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民用、业、军工等领域。 目前海安以规划建设 “千亿级国家时尚锦纶产业基地”为目标,以“5123”大企业培育工程为龙头,以补链强链招商为重点,重点招引功能化、差别化锦纶、锦纶工业用丝及下游产品、锦纶产业链下游终端纺织品制造业等加工生产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锦纶新材料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加速崛起影响全国、辐射全球的锦纶原料生产基地、锦纶差别化生产基地、锦纶后道产品的重要加工基地。 清大EMBA中心管理实践教授曾经作“数字经济时代的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策略”的演讲,他从数字经济的定义、数字经济时代的趋势、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要素阐述了传统供应链模式到数字化供应链模式转变的路径,智能工厂建设实施路径,数据治理与体系构建。 江苏江山红化纤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荣庆介绍了石墨烯PA6及其纤维产品的研发。该技术通过在PA6的聚合反应体系中,加入功能性石墨烯,让石墨烯以化学键连接的方式进入PA6的高分子链,通俗地说,就是“让石墨烯长到PA6的分子链上”。使产品具有抗菌抑菌、远红外、凉感、抗紫外、抗静电、高耐磨等多种功能。 在成果发布环节,发布了“牛牌杯”2021年度中国长丝织造协会技术创新优秀论文奖。 (宋卿海安报道 文摄/宋卿)
附件1 “海阳·恒申杯”2020年中国长丝织造行业经济效益50强入围企业名单
附件2 “海阳·恒申杯”2020年中国长丝织造行业仿真丝面料 竞争力10强入围企业名单 1 恒力集团有限公司 2 江苏斯尔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 江苏聚润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4 安徽黄山联强纺织有限公司 5 嘉兴市鸣业纺织有限公司 6 苏州新民纺织有限公司 7 吴江汉通纺织有限公司 8 吴江新腾巨织造有限公司 9 苏州布禄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10 嘉兴市宏亮纺织有限公司
附件3 “海阳·恒申杯”2020年中国长丝织造行业运动、防寒、 休闲服装面料竞争力10强入围企业名单 1 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 厦门东纶股份有限公司 3 向兴(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4 山东恒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5 华懋(厦门)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6 信诚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7 晋江市远大服装织造有限公司 8 吴江市双盈化纺实业有限公司 9 吴江广宇纺织有限公司 10 吴江市兰天织造有限公司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