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网专区 > 正文 
 
  数字化转型 融合化创新 | 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大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03-18
分享至:

  为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的深度应用,加快我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步伐,促进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3月18日,2022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大会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召开。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联信息化部、射阳县人民政府承办,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协办。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纺织服装“优供给促升级”系列活动之一,本届大会以“数字化转型 融合化创新”为主题,重点介绍了当前我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现状、趋势与成果,展示和推广了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改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行业相融合的成效,并深度解读了《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 2024年),发布《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有力推动了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向纵深演进融合,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秘书长夏令敏、原副会长杨纪朝,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二级巡视员吕杰等国家部委领导,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萍,盐城市委常委、秘书长薛盛堂,射阳县委书记吴冈玉等地方领导,以及来自中国纺联各专业协会、其他省市工信部门、省协会和纺织产业集群的领导以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400余人参会。大会由中国纺联信息化部副主任殷强主持。


  高屋建瓴  构建行业两化深度融合

  盐城市委常委、秘书长薛盛堂致辞时表示,纺织产业是盐城的传统产业、主导产业,也是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在纺织产业低碳绿色转型的机遇下,盐城大力推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向多领域、全链条、低能耗、可持续化方向的发展,瞄准产业链终端的发展,集聚了一批骨干企业、产业配套企业,打造了一批中国的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盐城将以此次大会为新的契机,加强数字技术与纺织产业融合创新,推动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全力打造江苏纺织产业创新应用和示范基地,以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纺织工业现代发展示范区。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致辞时表示,二十大报告明确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核心特征是两化深度融合,两化深度融合是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关键手段,也是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她强调,纺织行业是最早开展两化融合实践的行业之一,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在数字化设计工具应用、个性化柔性定制新模式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化纤、棉纺、毛纺、印染、服装等领域一批数字化工厂进入全球先进行业。此次发布的《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对行业近几年工作成效、主要行业进展与典型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进一步验证了推进两化融合,实现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应对当前全球复杂外部环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极端重要性。针对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未来发展,她建议:一是加强创新,夯实两化融合的基础支撑;二是分类施策,促进两化融合走深向实;三是上下同心,形成推动两化融合的工作合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在大会上强调,刚刚过去的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交织影响,行业经济运行面临巨大挑战。纺织行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持续强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有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企稳回升作出了重要贡献。纺织行业的发展韧性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年来两化融合的持续深化和行业数字化能力的稳步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为纺织行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

  他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全行业要进一步提高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认识;第二,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要注重实效;第三,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精准的服务;第四,要倡导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第五,要加快行业数字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以视频的形式致辞时表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大问题之一,是筑牢经济恢复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其中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是一个重点环节。

  他指出,纺织工业是经济社会的支柱产业,是保障民生、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是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跨界融合,这两个国家战略具体落实到纺织行业中来。转型升级要覆盖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要渗透到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产经营、平台服务、企业改造、人才培训等各个层面,要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业态、新模式。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走在各行业的前列,苏州、无锡、南通等高端纺织集群已率先进入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他希望纺织行业通过两化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前瞻布局。


  多措并举  赋能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化部纺织行业数字化首席专家翟燕驹作关于《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发展形势与任务》主旨报告,报告指出近几年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其中包括强化网络基础、壮大平台体系、培育新型模式,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不断创新,同时在标准宣贯、数字化转型的培育与推广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中国纺联发布的《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到2024年,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工业的融合更加深入。具体而言,企业数字化关键指标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加速普及,服务产业集群(园区)、中小企业的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初步建成纺织服装行业大数据中心平台;加速培育形成一批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通过加强工作统筹、强化人才保障、开展试点示范、营造良好环境等主要措施的大力推进,加快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工作,不仅将促进我国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纺织行业不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会上,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乔艳津宣读《关于授予2021年度纺织行业信息化成果奖的决定》。

  中国纺联信息化部副处长刘斌宣读《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重点推广名录》,来自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28家企业的36个数字化转型优秀解决方案列入重点推广名录。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名誉会长谢明,中国纺联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张海燕 ;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韩平,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希成;江苏省服装协会会长龚慧娟,中国纺联流通分会秘书长王水元等嘉宾分别为入选企业颁发证书。

  2022年,中国纺联信息化部牵头,组织中国纺联各专业协会齐心协力,发行出版了《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2021-2022)》,首次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子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问题和需求。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纯,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刘松共同启动报告的发行仪式。

  中国纺联信息化部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首席专家翟燕驹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党工委书记兰清华授牌“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试点单位”。

  中国纺联信息化部与射阳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推进射阳县纺织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为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纺联信息化部处长刘佩全与射阳县委常委、副县长胥亮亮进行签约

  大会召开前一日,“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工作基地”正式落户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挂牌“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工作基地”)会上,中国纺联信息化部代表与部分科研机构和解决方案企业代表在入驻协议上共同签约。今后将不断完善工作基地的设施及服务体系,为行业两化融合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纺联信息化部处长钟新征,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书义博士,纺织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苏卫星博士,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石磊签约。

  为贯彻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落实工信部《“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国纺联《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十四五”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的通知》相关要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决定联合开展全国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劳动竞赛。中国纺联原会长王天凯、秘书长夏令敏,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二级巡视员吕杰,中国纺联原副会长杨纪朝,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黄萍,盐城市委常委、秘书长薛盛堂等嘉宾共同按下劳动竞赛启动键。

中国纺联信息化部处长钟新征解读劳动竞赛规则


  专家解读  共谋行业现代化体系建设

  射阳县委书记吴冈玉以《“拥抱”大数据 “织就”新未来》为题作射阳县高端纺织产业链主题推介。她介绍,纺织产业是射阳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也是盐城市大力发展的23条重点产业链之一。自民族实业家张謇在这里垦荒植棉、兴办纱厂至今,历经上百年的艰辛奋斗历程,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纺织产业集群,完全具备打造江苏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的土壤、空间和各类要素条件。其中,产业基础不断厚实,载体配套日趋完善,研发平台加速集聚。

  今后,射阳将抢抓“后疫情时代”机遇,主动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坚持“数字化转型、融合化创新”理念,扎实做好“强链补链”“数字赋能”“融合共享”三篇文章,全力推动纺织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重点实施四项工程:实施棉纺织产业智能提升工程;实施印染产业绿色转型工程;实施纤维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实施成衣家纺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25年,实现终端产品开票销售100亿元以上。以四项工程为抓手,今后射阳将着眼打造纺织产业全产业链,致力在上游原材料环节、中游纺织环节、下游制造环节寻求更多双赢合作。

  北京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服务联盟理事长、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创新中心副主任闫同柱作《两化融合的本质》解读。他从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方面介绍了两化融合的意义和发展规划,并详细解读了《“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他同时指出两化融合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央企与民企的融合、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IT和OT融合,两化融合和战略新兴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的两大实现路径。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打造数字化企业、互联网化企业,最终打造成智慧型企业、智慧行业,其中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是两化融合的四大核心抓手。

  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毋涛以《纺织服装智能化与信息化应用技术》为题表示,重视数字化是因为数字化转型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变企业运营流程、深度降本增效、数据高效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通过不同案例的分享,详细阐述了面料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面料、鞋服企业的转型之路、是开拓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后疫情时代快速营销的捷径。

  环思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肖若发作关于《向变而生,淬炼纺织产业数字化底座》的经验交流,他通过对环思智慧、环思T+1数字化战略的介绍和落地案例的分享,阐述了环思将一如既往打造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建设和完善自身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助力中国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佛山市南海天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端武以《织造印染贸易全流程数字化协同智造整体解决方案》为题,结合企业发展实际进行了分享。他介绍,针对印染面料贸易、织造研发、染色加工等环节存在的行业痛点,公司打造了织染贸全流程数字化协同平台等,以柔性供应链的“智造”系统,有效实现了企业的敏捷、柔性、精益生产,做到了织造智造、印染智造、贸易智联。其中,织染贸互联网云平台,采用“平台+APPs”应用模式,统一数据平台和APP应用平台,有效解决了传统烟囱式垂直应用带来的信息孤岛和数据融合问题。

  常州宏大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仁带来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印染装备智能化新发展》的分享,他表明印染行业智能制造进入新的创新发展阶段,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的数字印染制造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他通过对INSHK印染智慧系统的介绍,强调印染智能制造核心要素是工艺数字化、装备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研发中心副主任王志广以《纺织印染数字化管控工业互联平台》为题,从数字化管控的背景、工业互联平台架构、平台关键功能介绍以及技术推广服务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他表示,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印染产业亟需走数字经济模式的创新升级,进一步提高行业创新能力。数字化管控模式,最终是实现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协同决策与优化管控。目前,纺织印染企业,平台系统以ERP、MES等管理软件为主,集成数据集、知识库和业务组件池,实现业务和生产协同优化的行业专业工业互联平台稀缺。

  日照品特裕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永龙通过《单锭监测技术的应用分析》的技术交流,详细介绍了单锭监测的特点和应用效果。他强调产品创新、降本增效是任何企业永远无法回避的课题,品特裕华愿与各企业一起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新视角,新高度,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用工,降低成本,同时以高品质的纺纱装备,全新的纺纱技术,提高纱线品质与技术含量,抢占产品技术新前沿,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

  会上特别开设了“中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成果展示”区域,展示了中国纺织服装大数据中心,濮院、常熟、兰溪、叠石桥等产业集群地,以及宏大、环思、中纺达等行业数字化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最新两化融合应用成果。

  会议当天,与会代表还分别参观了经济开发区恒百胜公司,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题桥公司、纺织科创园二期等地,对射阳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发展有了新的认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2.jpg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