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网专区 > 正文 
 
  以纲为要,行至2035|西安工程大学:加大对纺织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
2023-11-01
分享至: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将行业发展嵌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画卷中?如何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理论转化为行业发展可遵循的具体指南?

  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正式发布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该《行动纲要》提出了七项重点行动,解行业思想之渴,答企业实践之惑。中国纺联会刊《中国纺织》、《纺织服装周刊》及官网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特推出“以纲为要 行至2035”专栏,采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各专业协会、地方协会、龙头企业、院校、产业集群,探究产业发展各参与主体的具体思考与实践,进一步凝聚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共识与力量。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漫漫征途,是一场接力赛。不仅需要一棒接着一棒跑的坚毅执着,也需要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开拓进取。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理解纺织现代化,并踊跃投身强国建设的洪流,这是行业的使命与任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质量的产业人才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国纺织工业发展至今,从“衣被天下”到“万物可织”,每一阶段的升级发展无不是一代代纺织学子们接续创新的结果。而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更是培育行业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摇篮”。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其以纺织业开始办学(溯源于1912年创办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已有110年的历史。建校以来,西安工程大学伴随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崛起、升级,为行业培养了诸多高质量人才,许多行业龙头企业家、科研领军人物均来自西安工程大学。

  日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西安工程大学校长王海燕,围绕人才培养如何服务行业发展,新时代下高校如何识变应变求变,立足行业所需,更新理念、创新模式、焕新产业,展开深入对话。


  识变

  深化融合发展,将人才培养重心置于国家大局

  记者: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五个维度的含义,作为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专业高校,您认为高校应该如何将人才培养工作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融入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王海燕:西安工程大学作为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从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这样一个大背景、大命题出发,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视野上理解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立体、多维视角看待学校人才培养本身实际及其外部环境,将学校人才培养重心置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及国家大局中,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从经济社会需要、科技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以及国家安全等角度,紧密结合纺织行业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及时动态调整学位点结构,优化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供需两端相向发力,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符合行业需求、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来讲,学校应该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持续加大对纺织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应该加强校企协同、校地对接,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及时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供产业发展咨询报告,为纺织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2022年12月1日,西安工程大学柔性电子与智能纺织研究院成立

  记者:您认为《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对于行业当下及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您对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信心如何?

  王海燕: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众志成城的全新事业。对此,我充满信心!

  《行动纲要》从宏观着眼,统筹国家战略和行业实际、当前形势与长远发展,既总结了纺织行业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作用,又深刻分析了行业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历史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发展目标,并聚焦制造、实体经济明确重点任务,部署七项重点行动,近中远整体统筹、上中下全链涉及、点线面交互结合,任务具体、目标明确,发展蓝图绘制清晰。我相信《行动纲要》的发布,将会使中国纺织产业从各个层面的工作中推进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而对于高校来说,在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进程中必须主动作为,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使命,做出更大贡献。

2022年12月16日,西安工程大学承办的陕西青年科学家大会在陕西西安举行,校长王海燕在开幕式致辞

  应变

  “纺织+”“设计+”“智能+” 教育变革融入科技创新

  记者:《行动纲要》提出了七项具体行动,您最关注其中哪些内容?

  王海燕:作为我们高校来说,在科学研究中最关注的就是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纺织行业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是形成新的投入产出关系、打造新的发展范式的根本。以智能制造、增材制造为代表的制造创新,以高性能纤维、生物材料为代表的材料创新,以智能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为代表的产品创新,都是技术变革驱动的系统性发展。所以我们要以教育适应性变革融入科技创新,强化有组织科研、改革激励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着眼于前沿材料、高端装备、先进工艺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强同企业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激发研究活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并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此外,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应聚焦“四个面向”,以一流人才团队为核心,努力实现“科”“教”的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融合与协同,将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统筹推进、系统建设,不断完善“科”的手段、筑牢“教”的基础,切实形成融合优势。加强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营造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良好氛围,以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互生互促、协同发展。

西安工程大学校长王海燕与新西兰林肯大学签署合作意向书

  记者:结合当前行业发展所处阶段,贵校未来将如何以《行动纲要》为指引开展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工作?

  王海燕:近年来,西安工程大学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以“双一流”建设统领学校发展,围绕纺织全产业链以及区域纺织发展需求,设置了完整的学科专业链,凝练出“纺织+”“设计+”“智能+”交叉融合方向,在强化传统纺织科技特色基础上,深度推进军民融合技术发展,积极开展智能穿戴、空天复合材料、柔性电子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深化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按照“艺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推进人才培养,先后加入了5个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联盟,建立了65个面向企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了大批面向纺织服装产业链人才,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

  《行动纲要》专门部署了“支撑现代化发展的纺织人力资源建设行动”,对于我们纺织服装行业高校来说,我们必须扎根这个行业的需求,坚持依托行业、面向行业、服务行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承担好为行业产业输送专业人才和创新技术的社会责任,主动作为、积极作为。

  一方面,持续强化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加强与纺织服装企业交流,主动了解行业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需求,及时优化学科设置和跨学科培养,提升开门办校的魄力,把产业、企业的力量引进来,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着力培养专业精通、技能精湛,能够在生产实践中攻坚克难、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高素质行业产业人才。

  另一方面,继续强化产学研的针对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工程”、“六个一工程”等举措,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优化校地协同,促进技术转移,助推产业升级。

西安工程大学申报的《汉代服饰款式、结构图考及三维虚拟仿真研究》项目获批202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求变

  依托行业、面向行业、服务行业

  记者:您觉得行业当下面对的最大的变革和挑战是什么?

  王海燕:从行业科技发展来看,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与历次其他科技革命不同的是,其带来的更有可能的颠覆性影响,而且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纺织产业链实现新的技术发展,还需要在关键共性技术、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基础等重点环节系统研发、持续推进,尽快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 由点带面促进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从行业高校所处环境来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高等教育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传统知识传授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够独立解决时代变革带来的问题,必须共同应对挑战,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年6月24日,西安工程大学精彩亮相第十一届陕西高等教育博览会,图为服装设计展示

  记者:您认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王海燕:《行动纲要》与《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一脉相承、紧密衔接,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蓝图。建议构建全国性的纺织行业需求与行业高校科研成果对接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校地企协作、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通信息壁垒,一方面由企业将发展中遇到的“卡脖子”技术梳理成榜单,吸引掌握相关技术、具备攻关能力的高校创新人才和领军团队积极参与揭榜;另一方面让行业高校公布最新科研成果,寻求在企业转化落地,促进产业链、教育链的匹配联动、相互支撑,共同发展,为实现纺织产业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砥砺前行。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