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025
  首页 > 资讯 > 本网专区 > 正文 
 
  非遗织锦绣国潮,海宁中纺瓅锦大秀背后的海宁基因
2025-03-28
分享至:

  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来自浙江海宁的设计师贺荣以“西湖 潮起江南”为主题,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合传统织锦技艺与现代时尚的视觉盛宴。经现代提花机与数字化设计重构,55套非遗元素服饰惊艳亮相,成为T台上“行走的文化符号”。不仅展现了海宁的产业底蕴,更揭示了纺织非遗产业化、时尚化、生活化的创新路径。

  在接受采访时,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海宁中国家纺城设计总监、海宁中纺面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贺荣强调:“作为海宁许村的服装设计师,我们正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型。针对海宁长期以涤纶、化纤面料为主的产业认知,本次大秀的所有服装设计均选用天然纤维与功能性纤维结合的创新面料。”

  海宁许村,这座以“一块布”闻名全球的纺织重镇,正是这场创新的沃土。40余年积淀,许村已形成“家纺+服装+数字”联动的产业集群,已呈现“规模化、品牌化、IP化”的发展势头。如今,拥有纺织经营主体1.5万余家、从业人员超20万人,年产值稳居全国前列。2024年,随着马面裙面料爆火出圈,全国30%的新中式面料源自许村,其“好面料、许村造”的区域品牌愈发响亮。


  产业链的破圈之路:从“一块布”到“国潮布”

  许村的转型,始于对传统化纤家纺服装产业的突破。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当地产业率先转向天然纤维与功能性纤维结合的高端面料研发。“我们这次大秀在保留传统家居布艺的创新创意与纹样设计优势基础上,导入环保纤维与天然材料,从材料创新与时尚元素融合两方面提升产品附加值。”贺荣介绍道。其团队依托与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成立“纺织非遗创意馆”和“时尚面料创新中心”,累计开发4000余款原创面料,将宋锦、云锦等非遗元素注入现代服饰,用科技赋能产品设计,这也是许村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与此同时,与大秀同期举办的DPARK服装服饰ODM展上,贺荣团队携“中纺·瓅锦”丝绸品牌亮相“链动时尚”板块,集中展示了融合非遗元素的服装服饰类产品。中纺·瓅锦的展品不仅延续了品牌参与东京奥运会国礼、杭州亚运会颁奖礼服设计的匠心基因,更通过“非遗+科技”的双向赋能,吸引了多国专业买家的关注。


  非遗产业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此次大秀证明了海宁许村的目光所及远不止于面料,许村正构建从设计到消费的全链条生态。纺织非遗创意馆、时尚面料创新中心、杭海面辅料中心等平台,吸引近2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入驻,推动非遗技艺与时尚品牌深度合作。2024年,许村更借中国纺织非遗大会之机,签约多项产学研项目,涵盖植物染技术、非遗标准制定等领域,加速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

  本次的中纺瓅锦·贺荣2025时尚大秀中,贺荣在服装中巧妙融入了丰富的非遗元素,以西湖夜景与海宁潮水作为核心元素,结合现有彩色纱线、金线等特殊材质,通过传统工艺技法与现代时装设计的结合,将西湖夜景的光影层次和色彩韵律转化为服装面料语言,呈现出西湖的独特美学意境。

  贺荣表示,后续要通过多重路径继续推进产品创新,进一步将非遗技艺的文化元素转化为产品设计语言,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的有机结合,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特质的差异化产品体系。


  织就东方美学的未来

  贺荣的大秀与DPARK展的亮相,是海宁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从马面裙的出圈到非遗大会,再到本次大秀,这座小镇以“科技+非遗”双轮驱动,书写着传统产业的当代叙事。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所言:“非遗创新之难,难在创新与守成之间的平衡,难在断裂与连续之间的跨越。”而许村的实践证明,当传统遇见科技,文化自信便能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此时,非遗与科技的碰撞、传统与时尚的交融,正为海宁书写新的时代注脚。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sy.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大家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