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向上走”,主要涉及的是沿海省份的纺织工业,尤其像浙江、广东、江苏这些纺织工业发展时间比较长、基础比较好的地区,要把研发、营销的总部,以及高端制造留下来,做到“向上走”;1/3“向里走”,涉及的是中西部地区的纺织工业,这些地区可以做一些性价比高的中端制造产业;1/3“向外走”,主要指的是标准品的制造应该大胆地向国外走出去,比如依靠要素成本、就近市场供应、劳动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必须走到国外去。我认为,这样的格局才能消化、平衡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路问题。当然,每个企业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时不能跟风。
生产让人们快乐的产品
纺织工业发展这么多年来,我们所要深层次思考的不应再是如何搞好企业,而是应该首先将自己的人生定位到新的阶段,要把为有良好品质生活而生产作为我们的目的,要把生产让人们快乐的产品作为我们的追求,这样一来企业业家势必会调整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最近几年,我对欧洲、日本,包括美国的一些家族企业做了一些考察和调研。比如欧洲,一般而言,资产10亿欧元左右的家族企业都是四代同堂,企业利润的多少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主要是将这个企业作为大家共同聚会的场所,所以家族企业里的这些人每天都会很快乐,他们是在非常简单、非常宽松的生产环境里工作,彼此之间看不出谁是老板,谁是打工者,其乐融融,自然而然地生产出精细的、高质量的产品。
而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企业是以自己为主导的现场管理。我觉得这种模式要进行调整,那样我们的天地就会变得非常宽广,如果不调整,前方的路可能越走越窄,所以我认为要对企业“再规划”。所谓“再规划”,就是定位问题,定位要清晰。
每个企业之所以存在,都有它的理由;之所以发展及拥有机会,也有它的理由。内在能量的释放能不能持续,关键是要看它的内部管理系统,尤其是人才系统能不能可持续,这些问题都是综合性的,所以非常重要。有些企业可能现在很小,但是拥有巨大的能量,有整合聚焦的能力,可以迅速扩张,当然可以继续做大。但是有些企业是无论如何也扩大不了的,那就眼睛向内,将纺织品当成工艺品去做。只要你有做工艺品的心思,没有一个纺织品是做不好的。
在这个产业链中,做主角去整合平衡是一种定位;做好配角,让人家少不了你,成为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一种定位;哪怕做个螺丝钉,也可以做到非你不可,因为少了这颗螺丝钉,机器的紧密度可能不行,所以做好配角也是一种定位。定位就决定着你的战略的开始。
真正读懂客户需求
营销也如此。营销并不是你对客户讲我的产品有多好,营销应该是你能真正地读懂你的客户需要什么,在他还没有很清楚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你已经把产品给了他,这才是真正的营销。当前,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营销大量存在的是价格战,到最后大家都越来越累。只有真正满足了客户需求的时候,真正把握到他的核心需求的时候,你才会有差异化。到这个时候,你可以开放式地交流,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不用担心自己的企业有什么核心秘密被别人偷去,因为根本偷不去,这是长时间经验的积累,是不可取代的。反而言之,凡是可以取代的,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所以,一个企业能力的培养是从营销开始的。
除了营销以外,支撑一个企业的还有创新,要与时俱进,在各个不同的阶段都要进行创新。在我们纺织服装业,尤其是纺织制造业,过早的创新是自杀,过晚的创新也是自杀,所以难点不在于创新对不对,而在于什么时间做出什么样的创新去满足营销的需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了创新的手段,你才能满足营销的需求,因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需求有时候就像一个古董,不同的时间去看需求,需求也是不同的。什么时候你能读懂需求,你的创新手段又能支持营销,支持你满足客户需求,这对一家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大规模硬件投入不一定对
现在,很多纺织企业在大规模地进行机器换人,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因为这要看企业的状况,如果这家企业是以立足于规模制造、高效制造来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你可以这样去做。比如浙江,浙江是做“点心”的,不生产“米饭”,也不生产“面条”,就像广东做早茶一样,需要用做工艺品的思维去做。一般来讲,工艺品都是用旧机器来做,越旧越好,因为越旧,人家越难模仿,越难以做到。如果一种产品能用先进生产力来解决,那么这种产品是最容易被模仿的,技术也是最容易被别人所攻破的。
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千万不要在硬件上投入很多钱,而是一定要在软件上发力,加强对人才的投入、环境的营造,加强氛围的建立,让你能真正拥有创新的原动力去支撑你的营销。以纱线行业为例,这个行业也是可以细分的,可以按材料区分,还可以按工艺、技术等区分,做成几十万个产品体系,这几十万个体系也都是可以进行细分和再细分的,将企业毕生的功力和实力聚焦到这个点上去,你一定会发光发热。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出路是缩小规模,而不是扩大。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相对自由的发展之路,也能让企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