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打破了国外封锁,光威复材链主养成记
2022-07-21
分享至:
忍过阵痛与坎坷,
光威研制的国产碳纤维2005年通过国家验收,
一举打破了国外封锁。
2021年,
产业链53家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8亿元,
同比增长27.8%;
利润总额16.5亿元,
同比增长30.3%
  一根碳纤维,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那么粗,比铝还轻,却比钢硬,被称为“黑色黄金”。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与发达国家同步开展碳纤维研制。但在长达40年里,我国这项技术一直进展不大,基本上依赖进口。国外碳纤维生产企业对我达成默契:实施“产品、技术、装备”三封锁。
  位于山东威海的民企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力破“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的受制格局,不仅从无到有,实现碳纤维自主研发生产,还在地方政府引导下当好链主,打通上下游,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以其为中心形成国内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生态高地。
▲山东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碳纤维产业园内,金贝壳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人加工碳纤维复材制成的造纸用刀(2022 年 6 月 10 日摄) 王阳摄 
  “交手”谋自强
  碳纤维行业龙头企业光威集团前身是一家小渔竿厂。35年前,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接管了威海市田村镇一家濒临倒闭的镇办工厂,将主体业务转为渔竿的研发生产。上世纪90年代,渔竿的主原材料进入了碳纤维时代,“光威渔具”原材料被国外“卡了脖子”。
  “碳纤维用途很广,除了用于渔竿生产,还可以用在军工领域,进口受限,外国厂商给我们的待遇是‘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回忆道。
  1998年,陈光威提出自主研发生产碳纤维,从国外进口了中国第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是‘光杆司令’,对方没有提供任何服务,设备买来后一度连如何使用都搞不清楚。”陈亮说。
  光威的创业者们凭着一股子劲儿,夜以继日地钻研,最终实现了突破。第二年,购买预浸料生产线的成本就收了回来。
  2005年,光威研制的国产碳纤维通过国家验收,一举打破了国外封锁,随后相继突破了多型号碳纤维,目前已突破以高强型T1100级、高强高模高延伸M40X级为代表的第三代碳纤维关键技术,在国内领跑。
  如今,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产研发的全产业链条,光威一家企业就可完成。他们的产品成功应用于我国商飞C919、水陆两栖飞机蛟龙AG600、运载火箭、卫星等大国重器上。
  “握手”成链条
  研发出碳纤维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想要不被“卡脖子”,进而创新发展技术,甚至占据引领地位,产业链必须形成合力。近年来,新材料产业被纳入山东省“十强”产业生态布局,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被列为山东省首批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作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光威集团正在多方协作下发挥产业链引领作用。
  ——牵头补短板。光威复材副总经理王壮志说,市场竞争中稍不注意,我们就会跟国际上拉开差距,在这种急迫感、危机感下,链主企业要对产业链负责,就要尽快补强可能断链的关键短板。
  在工信部门搭建的技术需求平台上,链主企业提出技术要求, “谁能做就找谁承担研发任务”。光威与北京化工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产学研合作,成功将碳纤维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成果进行产业化;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有难点,请来山东大学共同攻关;碳纤维设备研制涉及热工、流体力学等多学科,光威就与产业链上的其他单位合作研制;碳纤维生产中的原辅材料,邀请复旦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发。
  链主牵头立项,争取项目经费。就这样,威海的这条产业链上,为了解决产业链堵点、难点,本地特色企业来了,外省骨干企业来了,大型科研院所也来了。
  ——齐心拓市场。业内人士介绍,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高端市场在军品,工业应用和消费应用有待拓展,发展速度和规模受到终端应用的制约。
  链主首先行动起来。在轨道交通领域,光威看到高速动车组、城轨、地铁中多种部件的用量前景,与中车青岛四方股份等主机厂成立实验室联合攻关;在能源行业,光威生产的用以制造风电叶片的碳梁成了产业链新增长点,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有望以节能安全的优势应用于电力传输。
  地方政府也带头去“敲门”。威海市领导专门带队远赴西安,召开产业对接会,做客的是威海市政府领导、工信部门和威海碳纤维产业链代表企业,迎宾的是军工、航空、航天等多家“国字号”高校院所和大型央企。一行下来,链主企业高效地搜集到下游客户的技术、资金、产业链配套等120余项需求清单,还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直接促成价值数千万元的高模碳纤维订单。
  ——互补集优势。近期,一条全过程无人工参与的自动化新型氢气瓶示范生产线,在威海捷诺曼自动化有限公司成功推出。多关节机器人装置代替了人工,进行碳纤维缠绕和固化,可以确保质量稳定,降低废料发生率。捷诺曼公司创始人朱勇正是去年与链主企业光威多次对接后,投资立项这条生产线的。
  在链主企业带动下,产业链可以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现在有越来越多像朱勇这样的年轻创业者主动加入产业链,不仅发挥了自身优势,还帮助产业链补链、延链。光威复材董事长卢钊钧说,“在产业链上,有的有资金,有的有项目,有的有技术,我们恰好都能发挥作用。只要你愿意做碳纤维,我们就能合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植产业链,把蛋糕做大。”
  “联手”向未来
  随着威海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受到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链主企业与上下游联手合作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2021年,产业链53家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8亿元,同比增长27.8%;利润总额16.5亿元,同比增长30.3%。
  链主光威的发展史和产业链的成长历程,为落实好链长制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带来启示,也引发人们思考。
  首先,自主创新、赢得竞争才能行稳致远。能否走通自己的路,是产业链安全健康发展的试金石。陈亮认为,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要经历“只投入、无回报”的漫长验证周期,才能实现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
  光威集团每年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比例保持在11%以上。这背后,盈利能力是支撑光威集团不断创新的基础。2012年,光威熬过原始创新的艰难时刻,开始连续五年盈利。2017年9月1日,光威复材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登陆资本市场的第一家专业碳纤维企业。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徐樑华说:“综观碳纤维强国,其名企都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盈利能力。只有实现盈利,企业才能在‘产业报国’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其次,产业链体系化、生态化方可共生共赢。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说,威海作为第一个国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基地,能够走在全国前列,得益于不断优化的产业生态。
  在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3000余亩、以光威集团为龙头的碳纤维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临港新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战胜介绍,仅去年以来,就有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及制品项目、碳纤维树脂项目、碳纤维复材高端磨具项目、高端靶机项目、航空航天复材项目等15个高端产业链项目和1个园区配套绿色能源项目在这里落户。同时,与产业联系更加紧密的21家科研平台业已搭建。
  在这里,产业生态不断培育,小微企业加速孵化。金贝壳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只有5年的初创公司,生产的造纸用刀已行销国内造纸行业产能排名前列的造纸企业。从一个薄薄的刀片,就可以看出当地碳纤维产业园强大的聚合能力:刀片原料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纸机装备及高分子耐磨产品均来自园区企业,技术支持来自山大、哈工大、北京化工大学的研发平台,产品成分化验也可以足不出园区。
  第三,政府系统谋划、系统推进才能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山东省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方面,针对产业链短板和弱项,优化整合11条标志性产业链,绘制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的“1张图谱”,确定链主企业112家、核心配套企业709家,组织多场对接活动推动;另一方面,整合跨部门跨层级协同推进,建立产学研融合工作机制,促进人才和技术对接,同时,省市县工信部门重点保障重大项目建设。
  具体到威海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以龙头带中小、以骨干带配套、以园区聚要素”的地方政策有不少亮点。威海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建立起“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两年突破计划引领、一批示范项目带动、一个智库保障、一只基金支持”的“五个一”协调推进体系。此外,在争取支持资金、发放优惠贷款、引进产业紧缺人才等方面,企业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信息来源:光威复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本文作者:《瞭望》记者王阳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