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吨!这是一家老牌印染企业2024年节省的用水量。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公布清洁生产典型案例,南通帝人有限公司染色洗净水回收项目凭借其亮眼的水资源节约成果,从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位列五大典型案例之首。记者近日走进这家企业探访。
南通帝人1994年落户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近30年发展,遇到了“转型烦恼”。随着国家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印染行业减污降碳迫在眉睫。摆在帝人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降低产能,能染100米但只染70米;二是节能减排。“到2030年,企业碳排放绝对量要下降30%。”帝人公司副总经理藤堂良压力满满。
印染行业有句老话——白布掉进染缸里,千担河水洗不净。如何节能减排?帝人将目光锁定洗净水回收。一块布在多次染色过程中,染色水不会“全废”,能进行二次利用的“好水”就是洗净水。行业内普遍做法是露天挖池,依靠人工干预回收利用“好水”。但人工干预有偏差,一旦分类没做好,一池子的水都会变成“废水”。
能不能依靠计算机,用“电脑”代替“人脑”,全自动控制这道工序?这是印染行业几十年来一直未能攻克的难题。帝人染二工厂生产部部长陈德余告诉记者,印染场景十分复杂,不同材质、分量的布,需要的用水量都不一样,尤其是进入到浓淡色混合水回收利用阶段,很难准确判断究竟是“好水”还是“废水”。
陈德余牵头的研发小组发现,在大数据支撑下,系统与染色机的联动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在持续关注收集近百个不同场景下的分类水区别后,他们收获了大量数据支撑。此后,陈德余又开发出单独回收、专罐专用等“独门技艺”,将“好水”“废水”彻底区分开。2021年,陈德余团队研发出第一台染色后道水洗水单独收集系统,对染色机进行洗净水回收。“就像家用洗衣机,第一次加了洗衣液洗的水排到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面漂洗水收集后用到下次漂洗。”陈德余介绍,根据第三方清洁能源核算和欧洲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机构的水足迹分析,每平方米80克、幅宽1.5米的布在印染过程中,使用这套系统用水量可从9升降至6升,节水量达33.3%。
走进南通帝人2700平方米的染色生产车间,42台回收系统整齐摆放,每台系统上方都有8吨—10吨容量的水罐,几个身着蓝色制服的工人负责检测,车间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完全没有传统印象中污水横流、“脏苦累”的景象。企业环境安全战略推进本部部长戎世坤介绍,“全自动”让工人远离染色工艺,安全性显著提升,而且随着用水量减少,电、水处理药剂使用量相应减少,厌氧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氨等气体也会减少,按照二氧化碳当量排放量计算,企业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57吨。
“用上环保设备,企业效益更好了。”藤堂良介绍,新上的染色洗净水回收系统成本并不高,平均每台机器投入10万元出头,回报率达到四成,3年即可回本。由于节约了大量新鲜用水,产品绿色化程度更高,也更受市场欢迎。企业产值以年均超过8%的速度增长,2024年达到18.6亿元。企业还同步加强屋顶光伏、绿电采购等举措,2024年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27.6%,接近完成2030年目标。
“系统完全自主研发,属于全球、全行业首创,目前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同时正在申请泰国、越南、印尼等印染行业比较发达国家的专利。”藤堂良向记者展示去年12月24日线上收到的日本专利局发来的发明专利证书,表示企业愿意在全行业推广这套系统,推动印染业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丁威程)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