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王建萍:绣品花样设计第一人
2008-04-15
分享至:

 
  人物小档案:

    王建萍:女,1963年生,南通市区人。1982年海门师范美术专业班毕业,后推荐到南师大进修学习,获美术系纺工进修班结业证书。后在大型企业设计床单花型6年,之后到南通市工艺绣品厂,从事工艺蜡染绣品设计,被评为助理工艺美术师。

    记者:说起王建萍,在叠石桥市场搞图片包装设计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谓“大姐大”。有人说你是绣品花样设计第一代人,是吗?

    王建萍:1990年芦苇花絮飘飞的一天,我闲也是闲着,就跟朋友到叠石桥市场逛逛。一到这里我发现这是个富得流油的地方,是挣钱寻钞票的最好地方。

    记者:真的?描述一下你的见闻。

    王建萍:说来话长。一进这个通都大邑,发现这里的农民手上拿着一大沓钞票,衣着光鲜,远不是当时我概念中的农民形象。从志浩布市场到叠石桥成品市场,途经一排房子,就是现在的河房街,像电影里看到的古代房子一样简陋,但小饭店很多,桌上菜十分高档,比南通一些饭店菜肴都好。农民们把床罩挂在绳子上,就在水泥石板上交易,那市场估计2000平方米。我发现床罩是化纤面料,亮闪闪的很难看,花型花里胡哨,杂七杂八的。

    在成品市场我看到一60岁的黄姓老人,在他的“花样店”里设计,旁边站满了等买花样的人。我觉得我在国营大厂里设计的花型扔到废纸篓里的也比这好。我很不屑一顾。朋友说:“你挣多少钱?人家30元一张图纸!”我心里一沉,当时我一个月才100元工资,我观察了一个小时,那黄师傅挣到300元。28岁的我激动得心咚咚跳。回到南通,我一夜未眠,决定下海。此时另一朋友准备到新成立的海南省办广告公司,邀我同行。我只有400元存款,而5000元合伙资本是个天文数字,我决定到叠石桥创业。

    记者:就是1990年开始做绣品花样设计的,应该是最早的?

    王建萍:如果除开半路出家赚点钱画画花样那黄姓老人的话,应该是我。几天后,我到叠石桥租了间房子,写了个“绣品花样设计室”的广告字,贴在门口。我投资75元钱,其中50元买了六七十米长的蜡纸,20元钱买了不少能在蜡纸上划线的特种铅笔。此前,我在单位费了一天功夫,用录音机电机加曲轴吊一根银针,进行蜡纸花样刺孔,自称“蜡纸刺孔机”,比别人用缝纫机刺孔快得多、花样质量也高。

    记者:赚到钱了?

    王建萍:头一天,人们挤进来问“有老花样?”后来我才明白,就是好卖的旧花样。这里的农民市场意识很强,不愿承担新花样试水市场的风险,要的是“老花样”。一个礼拜后,有一天我也挣了300元钱。我决定丢掉大厂的铁饭碗,在叠石桥捧“金饭碗”。1991年6月,我正式辞职。我在这个行业一直干到1997年,后来跟上的人很多了,我在户外装潢设计上动起了脑筋。

    记者:干了六七年,最自豪的设计是什么?

    王建萍:1992年,我去东北采风,顺便看看黑龙江边境贸易。在哈尔滨一市场,我看到人们在排队买一个花样的床罩。挤进去一看,是我设计的叫“朝鲜花”的花型床单。我说,那床罩花型是我设计的,我来自南通。市场负责人不相信,还要看我的身份证。那花型设计费我卖了3000多元,在全国流行4年。这坚定了我创新设计、做市场领跑者的决心。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