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理论:
世贸展翅高飞的秘密
《纺织服装周刊》:上海国际礼品家居品展览会(以下简称“礼品展”)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第四届也将于8月5日开幕,请问上海世贸商城做这个展的初衷是什么?
傅禄永:在世贸举办礼品家居品展之前,上海的礼品展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各种各样的礼品展有六七个之多,少则60家参展商,多则200家参展商。而当时世贸就有个常年展,我们就想为什么不办个礼品展呢?于是,世贸决定举全公司之力,一定要办成一个最高规格和最大规模的上海礼品展。
从了解市场需求开始,我们发现这个市场真的很大:首先,上海有8000多家广告公司,对礼品的需求很大;其次,有3万多家外企驻华销售总部都在上海,大多数礼品采购都在上海;第三,上海市政府的礼品采购也非常讲究,且需求量比较大。所以,我们要办出一个高规格的礼品展。
《纺织服装周刊》:在筹办礼品展过程中,世贸遇到过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傅禄永:世贸做很多事都有一个屡试不爽的“飞机理论”,就是一个翅膀伸向“行业”,一个翅膀伸向“国外”。
具体到礼品展,我们在“行业”找到了中华全国工商联礼品业商会。当时,据说商会一个礼品设计大奖赛正在找冠名商,我迅速找到相关负责人,要求冠名该赛事,并最终和中华全国工商联礼品业商会达成了合作。
在“国外”方面,经调查发现,日本有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东京国际礼品展”。于是,我们与该展的主办方Business Guid-Sha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就这样,我们找到了“飞机”的两个翅膀,“上海国际礼品家居品展览会”开始展翅高飞了。
品牌馆:
初尝品牌礼品的甜头
《纺织服装周刊》:与前几届礼品展相比,第四届礼品展有何变化?有哪些亮点?
傅禄永:令人欣慰的是,第一届礼品展就取得了成功,当时大概有430个展位,第二届扩大到570个展位,第三届有740个展位,本届也就是第四届更是达到了1000个展位,参展商750多家,展品7万~8万种,参展面积2.5万平方米,预计参观者将达4万人。可以说,礼品展呈现了逐年翻番的发展势头。
本届礼品展新亮点颇多。如:韩国首次组团参展,带来了不少女性青睐的化妆品。日本馆将有80家展商140个展位,规模是上一届的3倍。泰国和我国台湾等地的礼品企业也纷纷前来参展。
此外,本届礼品展首次专设了“品牌馆”,囊括了38个知名品牌。
在增值服务方面,世贸强化了配对服务的意识。首先,不仅有很多国际大牌公司来世贸找礼品,还有很多国外礼品企业要来找代理;其次,逐步推进礼品事业品牌化。世博特许产品订货中心就设在世贸商城,一方面,世博提高了世贸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世博的特许礼品让中国礼品业知道了什么叫品牌授权,这是一种品牌意识的普及。
《纺织服装周刊》:您认为中国礼品家居品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当国内外礼品企业都在抢滩中国市场的时候,上海世贸商城能为客户做些什么?
傅禄永:随着生活的日趋多样化,礼品行业将会发生两个变化:其一,礼品的实用性。其二,礼品业的创意性概念增强。因为大家来礼品展都是来看创意的,来看与众不同的礼品。我们和日方的合作非常有价值,因为日本礼品最讲究的就是创意。这两个变化会促使礼品展越来越有前景。
现在,很多国外礼品企业纷纷进入世贸8层的礼品展示中心,大概不久后一半以上都会变成进口礼品。中国市场很有诱惑力,但“中国市场”是一个很大的抽象概念,世贸一定会帮助客户找到最合适的市场,而不是一味地抢滩“中国市场”。
世贸作为一个平台,最重要的是帮客户找准适合的市场。这就是礼品展呈逐年翻番发展趋势的原因,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展览,而是给客户提供资讯、展会、配对等一站式的服务,但收取的只有展位费。
找准定位:
做代表亚洲水平的礼品展
《纺织服装周刊》:世贸礼品展起步晚但起点很高,目标是做成长三角最大的礼品展。您觉得世贸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
傅禄永:世贸在办礼品展方面有两大优势:首先我们背靠一个对礼品需求既量大又理性的市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同时,世贸定位很准确,致力于办成一个辐射中日韩、代表亚洲水平的礼品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世贸办礼品展在招买家上花的精力要比做招展商多一倍。此外,我们还采取了多种综合服务来提高配对效果:第一,严把采购商关,采购商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把采购商的需求弄清楚;第二,世贸采取“静动相结合”的灵活机制,“静”是指让买卖双方一定要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见面洽谈(配对会),这是事先约定好的,而“动”是指引导、推荐买卖双方随机地寻找自己的对象,达到动静结合两相宜的效果。
《纺织服装周刊》:世贸礼品展与“东京国际礼品展”合作,您个人也曾致力于中日人文、经济方面的交流,您对日本的礼品文化有何印象?日本礼品业有何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傅禄永:日本的礼品比较高端,主要针对一些富裕家庭,并且对于做礼品设计的人来说,可以激发灵感、启发思路。日本礼品的强项就是创新,比如我们有个客户做咖啡具能做出2000种,其实他们的礼品生产都搬到中国来了,而创新恰恰是中国礼品行业最不够的地方;其次是坚持,有很多日本礼品企业“三代人做一件事”,我们有个日本客户就做“纸袋”,他们做了160年。而我们中国的一些本来做得很好的礼品企业,生意一壮大就转行干别的去了,真是很可惜。
《纺织服装周刊》:在您心目中,“礼品”和“家居品”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载体?
傅禄永:礼品家居品展览会反映了两种文化,礼品反映的是“我和他”的关系,我要送别人礼品,送的是一颗心、一种美、一个方便、一次惊喜,而不是一个麻烦和累赘。家居品则反映的是“我和我”的关系,比如我有一套房子,我就需要寻找一些很有创意、很精巧、很符合我个性的家居用品。这两种情感都能在本届礼品家居品展览会上有完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