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光威“从军”行
2018-04-27
分享至:

  编者按:我国目前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而“中国梦”蕴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作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需要的战略性材料——碳纤维的发展和壮大事关“强军梦”的实现。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碳纤维更是责任重大。

 

  1959年,日本人用聚丙烯腈基原丝制造出碳纤维。从那时起至今,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始终是碳纤维强国。中国碳纤维产业此前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低谷期,2000年之后获得重大突破,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这个艰苦的过程,凝聚了以师昌绪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专家和以陈光威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等几代碳纤维人的心血。

  尤其是陈光威,在其人生的最后十几年中,心怀“实业报国”之梦想,秉承实干、创新之精神,历经长期艰苦攻关,最终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中国碳纤维的重重封锁,使我国碳纤维研究取得实质性突破,并逐步产业化,保障了国产碳纤维在国防军工领域的自主供应,也为中国碳纤维产业在世界舞台赢得应有尊严。

  正因陈光威的突出贡献,军委首长曾评价他是“民族英雄”;在今年2月3日陈光威诞辰纪念日这一天,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追授其“碳纤维产业突出贡献奖”。

  为致敬陈光威,也为了在全行业弘扬这种宝贵的“光威精神”,在4月22日陈光威去世一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前,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牵头组织,本报记者对光威集团多名高管、陈光威家人,以及多年来与光威集团有密切合作的多家知名科研院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采访。

  在中国碳纤维产业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地处威海的光威复材是业界公认的“一号选手”。

  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创始人陈光威带领着企业,在日本和美国对中国碳纤维产品、技术和装备进行重重封锁的环境下,在中国“国家队”多年研究却没有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的异常艰苦的环境中撕开一道口子,成功打破了国际垄断和封锁,使中国碳纤维制备技术历经近半个世纪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这更是因为,当国家国防军工有需求的时候,陈光威果断调整光威碳纤维的研发方向,由民转军,毅然“参军”,虽然历经重重磨难,在2012年之前漫长的10年里相继投入近30亿元,不仅耗尽了光威集团所有的积蓄,且负债累累,贷款最多时近20亿元,一度面临“倾家荡产”,承受着“只见投入不见赢利”的巨大煎熬,但是始终不改“报国之心”,从而使中国的航空航天领域用上了自己的碳纤维。

  “悄无声息”干碳纤

  陈光威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他用了15年时间把光威集团的钓具业务已打造成全球钓具界龙头的时候,却缘于“跳出院墙,始终围着院墙转”的思路,阴差阳错地开启了他人生最后15年里跌宕起伏的奋战国产碳纤维的艰苦创业征程。

  时光退回1998年,那时光威集团的钓具已较知名,但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陈光威发现,日本企业开始用碳纤维做钓具。于是,这一年,陈光威大胆地从日本进口了中国第一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

  与陈光威一起工作了近30年、早期的创业伙伴梁日信回忆道:“引进这条预浸料生产线时,国外企业对光威很不看好,大家都劝他不要干,但公司开研究会时,他下了决心。他说,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干就行了,我们有渔竿,生产出来的碳纤维预浸料如果不好用自己用就是了。”那时,光威集团还引进进口织机进行碳纤维织物的生产,这给当时碳纤维应用领域最具实力的国外企业造成极大震动。

  在光威集团控股上市公司、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钊钧看来,做碳纤维预浸料就像是一块“试金石”,正是这块“试金石”让陈光威敏锐地捕捉到做新材料会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正是通过做碳纤维预浸料,使光威集团有了一个转型升级过渡期,并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事实上,在生产预浸料的过程中,陈光威很快就发现,买进口的碳纤维不但要用很多外汇,而且还要受制于人。2000年后,日本等国际碳纤维供应商对中国碳纤维应用企业采取“施舍性供给、通知性涨价”政策。深切地体会了这种“被人卡着脖子”的感觉后,陈光威下定决心要打破国外封锁,做出中国自己的碳纤维,实现材料的自给自足。他十分坚定地对身边的人说:“这辈子一定要把碳纤维干出来。”

  2002年,在基本还不清楚碳纤维除了能用来生产渔具,还有其他什么价值的时候,光威集团成立了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悄无声息”地搞起了碳纤维研发。

  “但那时,他和我们都还不是很清楚碳纤维对国防军工的重要意义,不清楚它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材料。”卢钊钧说。

  需要强调的是,当时,陈光威在碳纤维研发上还是比较谨慎的。经过近1年的调研后,他决定先拿出100万美元做小试试验。他说:“如果小试成功我们就继续往下做,如果小试不成功我们就当交学费了,以后再说。”

  打破封锁壮国威

  2001年对中国碳纤维来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这一年,眼看着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仍无重大突破,我国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感到非常着急。在组织各方进行了充分地调研、论证后,师昌绪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呈上了一份《关于加速开发高性能碳纤维的请示报告》。他在这份报告中指出,一代材料,一代装备。21世纪中国如果没有自己的碳纤维,将落后于整个时代。随后,国家科技部设立碳纤维专项,成立“863”专家组,投入2亿元研发碳纤维。

  到了2003年,光威集团在碳纤维预浸料领域已摸爬滚打了好几年,“863”专家组也已成立了2年,听说了光威集团在碳纤维预浸料生产领域有所突破,“863”专家组一行便来到光威集团实地考察。时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的马颂德也到光威集团考察。

  在车间里,专家组成员看见角落上还有机器在生产,就问:“那是做什么的?”得到的回答是,做碳纤维,这让专家组成员大吃一惊。

  据介绍,当时,专家组一行和马颂德对光威集团并不信任,因为大家怎么也不敢相信,国家几十年攻关无大进展的材料,居然被威海的一家民营小鱼竿厂做成了。但本着负责的态度,专家现场取样,由马颂德签字、封样,此后样品被送至北京化工大学进行评测。

  当时的情况是,“863”专项里已经有两个“国家队”立项,但基本没有进展。当北化肯定性的评测结果一出来,光威集团获得了专家组和科技部的认可,旗下的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得以进入测试专家组的抽样企业名单。经过现场抽样、第三方盲测和公正、公开评比后,威海拓展取得了申请“863”项目的资格。

  所谓抽样盲测,是当时由师昌绪提出的一种评比方法,后来得到业内赞同并被广泛采用。即由专门组成的抽样专家小组到现场抽样,然后将样品统一编号,送到指定的第三方测试单位进行测试,测试单位并不知道样品来源。当专家组根据测试报告和还原样品单位进行评比、排序,威海拓展碳纤维的性能名列前茅,并以最快的速度被临时追加进“863”项目组,获得了1600万元的资金支持。其中,800万元用于支持CCF-1级PAN级碳纤维原丝中试项目,其余800万元用于支持稳定化和连续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百吨生产线)项目。

  业界或许有人羡慕光威集团在碳纤维研发的起步阶段就能获得国家认可,可陈光威在此期间所承受的种种煎熬,旁人是无法体会的。

  梁日信回忆道:“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纠结,是旁人无法想象的。当时他已下定决心要干碳纤维,可挑战首先是人才从哪里来?他打听到东北一个退休的老工程师以前干过碳纤维,便下决心请来。可一晃5年过去了,公司的碳纤维研究只见投入,不见效果。但他不退缩,认为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中国人只要想干就一定能够干成。”

  2005年4月,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863”计划“CCF-1级PAN基碳纤维原丝中试”项目圆满验收。这次会议的间隙,师昌绪非常激动,挥毫写下“发扬光威精神,创建中国碳纤维基地”赠送给陈光威,并深情地说:“老陈,你为民族争了光。”

  2005年11月8日这一天,国家“863”计划项目“CCF-1级PAN级碳纤维原丝中试”以及“稳定化和连续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鉴定会在光威集团举行,两个项目都成功地通过了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碳纤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研发的CCF300碳纤维达到同类产品世界先进水平,并实现工程化,通过“863”计划项目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是光威集团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点,更是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若从1962年中国开始研究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算起,时间已整整过去了43年。若从1975年我国启动“7511工程”进行碳纤维研究攻关算起,时间也已过去了30年。

  当天开鉴定会的场所,正对着刘公岛。现场掌声响起的那一刻,陈光威起身,非常动情地说道:“感谢师老,感谢杜善义院士,感谢‘863’项目组把我们领进了国家队,使我们自己的成绩终于能被国家所认可。”

  此时,师昌绪带着“863”项目组在现场的专家集体起立,向陈光威说:“是你救了我们,要不然我们‘863’项目组无法向国家交代。”然后,师昌绪指着刘公岛的方向,非常激动地说:“日本,我们终于不怕你们了。”

  毅然“从军”报国情

  陈光威家里常年挂着一张他的大照片,照片里的他一身戎装,英武逼人。“他常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参过军,这张照片是老陈当选预备役政委时所拍摄。”其妻子王言卿说道。

  虽然个人没有军旅生涯,但陈光威却带领光威碳纤维走上了一条“参军报国”路。

  2005年前后,台海局势紧张,日本对中国国防军工亟须的碳纤维材料实行全面封锁,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当得知中国碳纤维研究在光威集团取得突破时,来自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各研究机构的专家纷纷来到光威集团走访、调研。

  2005年11月9日,一个完全是自发组织的“国产碳纤维应用验证启动会”在威海召开,组织者主要来自中航沈飞、601所、航天703所等单位。这就是业内知名的“119会议”。

  卢钊钧回忆:“当时形势非常紧迫,国家根本来不及立项,参会各方每家承担部分任务,由光威承担碳纤维生产,其他部门分别承担碳纤维验证、型号部件验证等任务,大家合力把中国的碳纤维放到某航空机型上进行复合材料认证。这是自发组织的国产碳纤维应用验证团队,这次会议也意味着光威走上了自发参军路。”

  2007年6月22日,来自中央军委,以及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发改委、科技部,以及航空、航天等方面的相关代表一行60多人乘专机来到光威集团。当时,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的一名高层对陈光威说:“老陈,你们在休闲体育产业领域做鱼竿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今天,我邀请你加入,让我们都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点事情。”

  正是这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标志着光威集团正式“参军”,也标志着陈光威这个民营企业家面对国家的需要,毅然走上了一条“从军报国”之路。

  卢钊钧感慨地说:“那是他人生志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天开始,他带领着光威的碳纤维研发走上了高强高模的道路。直到今天,光威碳纤维的主攻方向仍旧是军品,我们一直为虽然应用量不大、但性能要求却非常高的国防用碳纤维做着探索。”

  然而,美好的报国情怀需要经受现实的严酷考验。那时的中国碳纤维尚在起步阶段,要想武装国防军工,产品的各项指标必须过硬。而要想“养好”这种高端用品,更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决心,以及大量的真金白银“砸进去”。

  要知道,军品用碳纤维与民用不同,研发投入巨大,且投入期漫长,见效缓慢。在最艰难的时候,陈光威一度面临“倾家荡产”的境地。

  “为了研发碳纤维,他将全部家产都做了抵押,直到银行工作人员来要求我签字时,我才知道他的工作有多难。我很生气,也很心疼,就是不签字。我问他,你把我们住的房子都抵押了,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搭进去了,万一还是不行,我们母子住哪儿?孩子上学的钱怎么办?那是他第一次对我低头,求我签字。他不停地对我说,你要相信我,还逗我说,大街上支个帐篷也能住。”王言卿至今回忆起那段日子仍是满眼泪光。

  一边是持续的投钱却不见回报,另一边是专业的技术难题一个又一个摆在陈光威面前,这使他的身心备受煎熬。2009年~2013年,一个个技术难关久攻不破,陈光威晚上常常睡不着觉。“每晚两三点,他爬起来开车就走了,一头扎进车间,常常要到早晨六七点才回家。”王言卿说。

  如今任光威集团董事长、陈光威的大儿子陈亮感慨:“公司从2005年就开始进行航空应用验证,到最终通过验证整整用了3年。如果不是走军品路线,光威碳纤维赢利的时间会提前很多。但是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定将生产的碳纤维全部投入国防军工事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光威则由此‘脱富致贫’。直到2012年,为支持碳纤维研发,整个光威集团没有分红,工资水平也很低。从2002年开始做碳纤维到2012年光威复材终于赢利,父亲把30多亿元砸了进去。”

  光威精神放光芒

  或许是因为幼年时经历坎坷、受尽苦难,陈光威一生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畏惧,都靠着一股不服输、敢创新的精神去拼。

  跟随陈光威工作20多年,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到如今鬓染白发的中年,李书乡、卢钊钧等一批高管对陈光威的这种“精气神”感受深刻。几十年跟随在陈光威身边,他们之间积累起一种亦师亦友、甚至是父子般的深厚情感。在光威集团,李书乡、陈亮、卢钊钧等7人被称为“七兄弟”,他们笑称是“葫芦娃七兄弟”。

  在卢钊钧看来,陈光威作为一名企业带头人,始终具备一种高度的战略眼光,且有思想、有魄力、很执着。“在他生病住院之前,他的眼睛总是那么炯炯有神。虽然做碳纤维很苦,可我们为什么能几十年跟在他身边?因为我们觉得跟着他干,即便有天大的困难他都能解决,他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只要跟着他一起往前走就好了。”卢钊钧说道。

  “知识分子”李书乡曾是中航技的一名处长,1994年,他果断放弃了公职加入光威,一直干到今天。李书乡感慨:“老板真抓实干、宽容大度,有超高的执行力,跟他一起工作特别痛快。知识分子脸皮薄,我日常工作中即便有什么错,他从来都是把责任扛在自己身上。他一直奉行功劳都是别人的,过错都是自己的,这非常可贵。”

  在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陈光威心里仍想着碳纤维。“那时,他已说不清楚话了,只是昏沉地躺着,其他人去看他,他几乎没有反应,但张大勇去看他,他忽然呼噜呼噜地说了起来。虽然听不清他说什么,但我知道,他仍牵挂工厂。”王言卿回忆道。

  让他忽然有了些许精神的张大勇,是光威复材的总工程师。那段时间,他正与陈光威的二儿子、光威集团副董事长陈洞一头扎在生产线上,调试企业承担的T700、T800国家项目。

  “父亲住院期间,有段时间还能说话。有一次我去看他,他说,我这辈子总算为国家干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值了。”陈亮动情地说。

  斯人已乘黄鹤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说当初为满足鱼竿业务原料需求,陈光威凭借敏锐的商业触觉感知到新材料领域大有可为,“一脚踏进”碳纤维行业,并打破国际垄断,这是一个“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一种商业天分以及不畏难、敢突破、勇创新的个人性格魅力的最好体现,可这仍更多地体现了一名“小我”的卓尔不群。那么后来,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陈光威开始急国家之所急,坚定地调整了企业发展方向,虽然历经磨难却矢志不渝,则真正彰显了光威精神的宝贵之处。

  中国自古崇尚“士大夫精神”,其核心包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以及“不重小我重大我”的精神境界。陈光威在碳纤维艰苦创业的十几年里所体现出的,正是这种精神。这也正是光威精神最动人之所在。

  如今,虽然陈光威已经离开了他深爱的工厂,可“光威精神”仍在闪耀,它驱动着“光威七兄弟”带领着数千员工,驾驭着光威这艘大航船继续勇往直前。

 

  采访手记:

  有情怀,也要赢利

  男人的确不止一面,哪一面才是真正的陈光威?

  他48岁创业,自知时间紧迫,“不用扬鞭自奋蹄”,干事争分夺秒。他常年到头、从早到晚几乎都扎在工厂里,干劲十足,却总是一到过年放假就感冒、生病。他常问家人:“为什么要过年?放假弄得人没法工作。人为什么一天要吃3顿饭?如果吃两顿就可以多点时间工作”。曾有人问他什么时候退休?他答,小车不倒尽管推。在最后那段时间,他是从工厂上着班感到身体撑不住了才住进了医院,没在家休息一天。

  自1987年接管濒临倒闭的镇办小厂走上创业路,到2000年前后,陈光威已经将光威建成了全球渔具行业的“航母”,明明已经很成功,本可从容守业,可他却在60岁以后的“退休时段”二度创业,并由劳动密集型向新材料行业转型升级,向高科技领域进军,干起了磨难重重的碳纤维。

  他虽只有小学文凭,却学习能力超强,有着“院士”般的头脑,是威海远近闻名的“发明大王”。光威碳纤维发展中的种种技术难关,都是在他的带领下一一攻克的。

  在与他一起工作近30年的创业伙伴梁日信眼里,陈光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我非常佩服他的创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梁日信说。

  在给他做了五六年助理的张顺眼里,陈光威博闻强记,开会的各种数据,他不用笔记,下次开会能直接讲出来;只要是他看过的书,内容基本能背下来。“在工作中,他是公司的灵魂。在生活中,他是员工的长辈,像是亲人。”张顺说。

  他慷慨、大方,甚至有着“侠士”般的情怀,为做碳纤维砸了30多亿元,却又十分“抠门”,自己不讲究吃穿,喜欢买10元5双的袜子,常年到头基本只穿工作服。

  在儿子们眼里,陈光威是典型的工作狂。在美国学习管理的陈洞怎么也没想到,他也加入了父亲的事业。“我在国外,父亲感到艰难就给我打电话说,儿子,你就回来帮帮我吧。我父亲身上好像有一种磁力,谁靠近他就会变成工作狂。现在,我也变成了工作狂。大家很难想象,这么大的公司当时没有办公室,我们成天就扎在车间里,实在累得不行了就靠在机器上休息一会儿。”陈洞说。

  更让太多人不理解的是,去年光威复材上市完成后,陈亮却卖掉了光威集团旗下的房地产业务。陈亮说:“虽然这是一条艰苦的路,可碳纤维是父亲创下的事业,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我父亲一直都对物质的东西不是那么看重,这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精力有限,卖掉房地产,是希望能专心把父亲留下的碳纤维做好。”

  事实上,光威精神指引形成的“光威模式”,对于中国碳纤维产业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在连续亏损10年后,2012年,光威复材终于实现赢利,成为中国最早赢利的碳纤维企业,且2012年~2017年连续赢利。2017年9月1日,光威复材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登陆资本市场的第一家专业碳纤维企业。

  据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2017年,光威复材实现营收9.49亿元,同比增长49.8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7亿元,同比增长18.99%。

  对此,国内碳纤维行业资深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樑华表示:“目前,光威复材已经形成了企业的良性发展机制,这非常关键。”

  综观日本等碳纤维强国,其碳纤维名企都是民营企业,且都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赢利能力。对于中国碳纤维企业来说,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或某些关键项目上获得国家相关部门和一些政策上的支持自是十分关键,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想真正可持续发展,真正具有赢利能力十分关键。只有做到一定阶段后实现赢利,才能在“产业报国”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而不是倒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光威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碳纤维产业如何寻求竞争力提升的一个“生动样本”。

  而在举国上下齐为“中国梦”奋斗的历史性征程中,应该、也必须包含“碳纤维强国梦”。要想一步步朝着这个梦想迈进,毫无疑问,只有那些具备持续赢利能力,且在技术、装备、人才、理念等各方面能与国际碳纤维“巨头”一决高下的企业,才能堪当大任。

 

  (来源:中国纺织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