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1日,走进湖北科技学院咸安校区,一间名为“草木知音”的工作坊映入眼帘。 在这里,墙上挂着的蓝染远山图悠远深邃,工作台上铺着的蓝色桌布上,不同深浅的蓝花自由绽放,变化自然,趣味无穷。 五年来,湖北科技学院教师赵爱新潜心探究非遗草木染技艺,将植物染与艺术创作相融合,致力于非遗项目草木染技艺的传承和推广,并带领工作坊的草木染手工团队开展研学,努力将这一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赵爱新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她的艺术之路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她的书包和衣服都是由母亲亲手染制的,母亲的手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 2020年,赵爱新创作了一幅2米多长的中国重彩画《十里桂花香》。然而,她对这幅画面的色彩并不满意,于是开始探寻更能表达内心世界的色彩材料。 联想到之前学习过的岩彩和植物染,赵爱新开始尝试古法植物染的工艺实验。在一位贵州籍学生的帮助下,她获得了蓝靛泥,并按古法配制染料,得到了一缸天然的染料。 在染布前,她将蓝靛泥加上民间老酒和麦芽糖等搅出蓝花泡泡,再将处理过的白棉麻布缝扎好浸泡在染缸中,过十多分钟后取出氧化,之后再浸染、洗净、晾干,根据需要画上各种元素,如此反复。这些,让她既好奇又沉迷。此后,她又前往贵州等地学艺,深受当地非遗传承人的虔诚与技艺的震撼。 就这样,赵爱新全身心投入到植物染画的世界中。她反复构思、绘制、染色、洗涤、晾晒,不断尝试与改进。后来,她将校园的一间画室仓库改造成专门的工作室,命名为“草木知音”。她又花费数万元购买布料进行各种尝试,废寝忘食地投身于她所迷恋的植物染。 她与草木相随,与非遗技艺相伴,在“草木知音”的世界里,创作了《汉脉》《我们》《汐》《藕丝琵琶衿上裳》等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汉脉》荣获首届全国植物染艺术展铜奖。 稍早前,在湖北省“工友杯”第三届“鄂有绝活(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大赛上,赵爱新作为咸安区推荐的选手,现场展示了中国非遗项目草木染技艺——中国蓝桌布的染色过程。她仅用植物草木蓝靛泥和一根麻绳,在10分钟内就染出了一块精美的鱼鳞纹桌布。 独特的创意,精湛的工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高度评价,最终荣获咸宁赛区的二等奖。 “草木染技艺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将坚持我的守望,让它与时代同行,并散发自身更耀眼的光芒。”在“草木知音”工作坊里,赵爱新深情表达了自己的坚守与愿景。 (来源:湖北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