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崔雪琴:一梭一线,经纬新生
2025-04-07
分享至:

  致敬造物者

  2025非凡时尚人物获奖感言

  能获得非凡时尚人物奖,满心都是惊喜与感动。这个奖的背后,是无数人给予我的支持。首先感谢组委会的认可及信任,感谢并肩作战的同事,那些一起为手工纺织事业拼搏的日夜,是我最珍贵的回忆,你们的帮助与鼓励,让我在困难前从不退缩;更要感谢原村的织娘们,是你们匠心坚守,让我们原村的事业根基牢固。未来,我会带着大家的期许,在基层继续深耕,用实际行动让原村手工布散发更迷人的时尚魅力 。        ——崔雪琴


  一梭一线,经纬新生

  她,一匹布一纺车,三代坚守。捻棉纺纱,经纬纵横,她,用指尖将祖辈的温度在织机声中延续,从乡村到世界。她,是乡土振兴的织梦者,是古法技艺的薪火传灯人。她,俯身织机,复刻七十二道工序的匠心密码。她,将时光纺成金线,将千年农耕文明的温度织进每一寸纹理,以纤手承托祖辈智慧。她,以非遗为梭,让土布走出深山成为时尚符号,编织出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用一梭一线织就传统与现代的裂缝。

“致敬造物者”2025非凡时尚人物获奖人

崔雪琴

河北非遗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第三代传承

  在太行山深处的赞皇县,清晨的阳光洒向起伏的山峦,手摇纺车的吱呀声与织布机的咣当声交织成独特的韵律。织布人双脚轻踩踏板,双手娴熟地抛梭,梭子穿梭于经线之间,这方寸之间的舞蹈,正是河北省级非遗“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的生动写照。作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崔雪琴,用20年的坚持,带领村民将土布从山野带入都市,从织布机走向国际舞台,更以非遗为纽带,织就了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让这门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寻根:在断代中重拾千年文脉

  崔雪琴与土布的缘分始于家族传承,她的外祖母王红玉是抗战时期的“织布状元”,不仅织布技艺精湛,还曾用织出的布为八路军制作军鞋和军衣。母亲秦喜辰继承了这门手艺,并在崔雪琴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崔雪琴母亲常说:“你姥姥当年纺花、织布养活了我们一家人,希望你能将姥姥的手艺传承下去,这是我多年的夙愿。”

  2005年,崔雪琴听从母亲的建议,回到家乡开始钻研土布技艺。人回去了,问题也接踵而至,木纺车、织布机......这些织布所必须的工具,在赞皇县很难找到。前期,崔雪琴每天都奔波在寻找这些物件的路上,经过几个月的东拼西凑崔雪琴找来了7架手摇纺车和5台木结构的织布机,条件虽然简陋,但是,可以支撑她开启织布计划了。她便从这7架手摇纺车和5台老织机起步,逐渐将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织造:72道工序里的匠心传承

  原村土布的织造是一场对自然的敬畏与匠心的淬炼‘织娘’们使用古老的手摇纺车和老式织布机,一梭一梭纯手工纺织,生产的每一块布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回忆的味道和文化的延续。原村土布的制作工艺复杂,包含弹棉花、纺线、织布、缩水、裁剪等72道工序。每一匹土布都凝聚着织娘的心血,而崔雪琴坚持用最原始的方式生产“原汁原味”的土布。但与传统粗布不同,原村土布柔软舒适、色彩丰富。这得益于工艺的改进和天然染料的使用,让土布更加时尚、环保、健康。


  破局:非遗技艺的现代重生

  崔雪琴相信,土布一样可以“高大上”。于是,在保持传统72到手工艺不减少、中国味道不减少的前提下,崔雪琴寻找着古老土布与现代时尚的结合点。为了让土布更符合现代审美,2016年起,先后与武汉纺织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并且设立实践研学基地,从敦煌壁画、丹霞地貌中汲取灵感,将中国山水画卷“织”入布料;并且相继开发了丹霞、壁画、青铜器、草原游牧等不同系列共110种花色,目前总花色达到1900多种。

  通过这些创新,原村土布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成功走向国际,相继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家纺展、比利时弗拉芒国际贸易博览会等国际展会,2017年,原村土布登上米兰国际时装周,手工土布服装惊艳了西方设计师。如今,原村土布家居系列产品已经走入德国、意大利民众的家庭。


  振兴:织就乡村发展新图景

  崔雪琴的初心不仅是传承技艺,更是带领乡亲脱贫致富。2007年,在赞皇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崔雪琴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乡亲们手头不宽裕,崔雪琴就提供纺车、织布机等设备,还免费对“织娘”进行培训。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一步一个脚印推动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保护传承,形成“公司+合作社+工坊+农户+产品”经营模式。

  如今,原村土布文化产业园已经拥有“织娘”300余名,加上其他工序工人,职工超过1000名。作为河北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赞皇原村土布非遗工坊入选了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从一台织布机到350台织布机,从1乡1村到6乡17村,从简易的村委大院到原村土布文化产业园……经过20年的发展,崔雪琴如今成为赞皇县知名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随着原村土布文化产业园、原村土布博物馆、农展馆、村史馆的建立,周边乡村旅游也有了起色。”崔雪琴说,农产品售卖、农家乐等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农文旅融合发展大有前景。未来,崔雪琴还计划筹建原村“布”落,将其打造成为中国传统手工制造小镇,以“非遗+”不断激发乡村活力。

  崔雪琴用一匹匹土布织就了文化与生活的交响。她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更是乡村振兴的引路人。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探索。在她的手中,土布不仅延续了千年的文化记忆,也编织出了乡村振兴的锦绣前景。

  (来源:石家庄市纺织行业协会)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sy.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大家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