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蠡县恒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威:30年“钻研”一块布
2025-05-13
分享至:

  在蠡县,纺织机梭的转动声已回荡百年,如今新一代民营企业家正与现代化车间的智能律动共振,书写着传统产业的新篇章。

  5月7日,在蠡县恒通纺织老厂区,总经理马威站在一台织布机旁,轻抚着刚下线的双面呢面料语气坚定地说:“从几十人的小厂到年产值超2亿元的行业标杆,我们靠的就是死磕品质,永远比别人快一步。”这家扎根蠡县30年的民营企业,用一块“殿堂级”毛呢面料,织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30年来,对品质的执着,始终刻在蠡县恒通纺织的基因里。2015年,年仅26岁的马威力排众议,淘汰沿用20年的老旧设备,抵押厂房引进德国全自动织机。彼时,华北纺织业仍以粗纺毛呢为主,他却带着团队死磕双面呢技术。“传统毛呢厚重得像盔甲,我们要做的是‘会呼吸的布料’。”研发实验室内,技术员至今记得那段“疯狂岁月”:马威吃住在车间,带着团队测试上百种纱线配比,用红外光谱仪逐帧分析纤维结构,甚至自费请来意大利工艺师驻厂指导。

  历经百次实验,团队终于研发出“双面顺大衣呢”——厚度仅1.2毫米,保暖性却提升40%,一举填补华北技术空白。数据印证了这场豪赌的价值:公司年销售额从千万级跃升至2.3亿元,利润率提升至15%,产品打入太平鸟、杰克琼斯、ZARA等轻奢品牌供应链。“机器能复制工艺,但复制不了这份较真的心气儿。”马威抚摸着样品册上的专利证书说道。

  走进总投资1.4亿元、占地38.45亩的恒通纺织新厂,机器轰鸣声与工人的脚步声交织成一片忙碌的景象。纺纱、织布、染整及羊绒染色工艺环环相扣,进口纺纱、织造设备与日本染整生产线高效协作,每天可生产毛呢面料2万米。而支撑这些数字的,是马威近乎苛刻的信念:“一块布若没有‘灵魂’,再大的产量也只是库存。”正因为对创新的执念,2017年,“冰海蓝衣”牌双面呢获评“河北省知名品牌”,2023年更摘得全国毛纺面料“金典奖”,成为高端服装品牌的“隐形冠军”。“一米面料能卖到300元,比普通毛呢贵一倍,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马威轻拍办公桌上一叠合同,“贵,是因为我们从纱线到成品全程零瑕疵——客户愿意为这份极致买单。”

  恒通纺织的“质量第一”理念一直贯穿研发、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新品开发中,研发团队可针对客户来样7天内完成工艺适配;技术应用上,每年投入营收8%升级设备,先进的设备系统使疵点检出率达99.6%;内部管理上,实行人性化管理,保障个人的持续和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在市场推广方面,与各方广泛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已形成一套完善的销售网络,在纺织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从实验室的放大镜质检到染整车间的欧盟环保标准,从技术骨干赴意大利深造到轻奢品牌供应链的深度绑定,马威用环环相扣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织就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标杆样本。

  如今,蠡县恒通纺织从最初几十人的小厂,发展到拥有员工400余人,年产能突破600万米面料,产品不仅畅销江浙沪等地区,还远销中亚、东南亚及欧美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

  站在新厂房规划图前,马威雄心勃勃:“明年新项目投产后,毛呢年产能将达720万米,服装加工突破100万件。”新项目整合纺织面料、纱线、印染、成衣全链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集群效应。对于行业竞争,他毫不焦虑:“中国制造业不缺产能,缺的是‘不可替代性’。我们要做别人抄不走的东西。”

  夕阳西下,车间里的灯光依旧明亮。马威望向生产线上一卷卷“冰海蓝衣”面料,仿佛凝视着企业未来的画卷。“30年只做一件事,就是把一块布做到极致。”这位85后企业家的话,或许正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注脚。(记者 黄曦华 周红超 实习生 刘皓天)

  (来源:保定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