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0日,记者走进山东省东明县刘楼镇小路店村一座寻常的农家小院,高高的木架上挂满轻盈摇曳的蓝印花布。蓝白相映间,宛如无数身着素雅裙裳的少女在风中起舞。在这片宁静的“蓝白世界”里,51岁的东明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陈旭升,正忙着调浆、漂白布、上浆、染色、去浆、晾晒……多年来,他用坚定的信念默默地守护着这项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陈旭升与蓝印花布的结缘源于1996年的一次偶然。当一块古朴的蓝印花布包袱展现在眼前,上面独特的纹样瞬间俘获了陈旭升的心。一份执念促使他四处寻觅,最终拜师于邻村一位老艺人门下。“当时要学这个,老师傅很惊讶。”陈旭升回忆道,老艺人被其真诚打动,倾囊相授毕生所学。
然而,技艺传承之路远非坦途。仅是调制最关键的一道工序——防染浆,就将陈旭升困在漫长试炼中。“十盆浆,八盆废!”豆面与石灰比例的毫厘之差,稠稀之间的微妙平衡,曾让他屡试屡败。正是这份对传统技艺近乎顽固的坚守,支撑他反复锤炼,终将防染浆的奥秘掌握在手中。
东明蓝印花布的魅力,深藏于十余道繁复工序的匠心之中。从选布、浸染、刮浆到最终晾晒定型,每一步都需精心把握温度与时机。陈旭升向记者展示染锅时强调:“时机、温度变化,会赋予每块布独一无二的纹样肌理。”蓝底之上绽放的白色花影,在他眼中“胜似万紫千红”,承载着穿越岁月的素雅之美。
但陈旭升的使命不止于守成。他将化工染料革新为纯植物提取,大胆融合棉、麻、丝乃至羊绒混纺面料,赋予蓝印花布更舒适的手感。产品种类亦从昔日的衣衫、包袱、床单等寥寥数种,拓展至30余类:民国风韵的向阳花立领衫、憨态可掬的蓝染布老虎玩具、寓意吉祥的富贵鸟饰品……一件件凝结巧思的作品,将年销售额从最初几万元提升至如今的几十万元。
非遗之脉,贵在延续。为了让蓝白艺术走进年轻心灵,陈旭升的身影活跃于小学课堂之上。他手把手教孩子们在白布上拓印花纹,触摸历史温度,其中一位远赴意大利深造的徒弟范晨晨,其毕业作品惊艳异国,让蓝印花布之美跨越山海。
如今,依托东明蓝印花布传承基地,陈旭升正致力将菏泽牡丹文化与蓝白技艺相融,培育新一代传承者。从一人痴迷,到带动乡邻共赢,昔日村民手中朴素的蓝印花布,已在传承与创新的双轨上展开产业新图卷。
(来源:菏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