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三十年代的“高义泰”无人不晓。现在许多老顾客还记得:“那个时候每个柜台都有连向收银台的铁丝,营业员开好票,钱和布票就顺着铁丝‘吱啦’一下飞去收银台……” 前天钱报A5版是一则关于杭州老字号档案史料展的消息,里面讲到老底子杭州作为江南绸都,鼎盛时期连影星胡蝶都到杭州来买料做旗袍,勾起了人们对老字号布店的回忆。 有关“万源绸缎局”、“元泰”等大多数人已经不晓得了,但是“高义泰”知道的人就多了,年纪大一点的老杭州尤其感情深厚。 “十年前好像它还在,不知道现在高义泰还有吗?” 1970年进店的17岁学徒最佩服当年老师傅的“一口清” 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杭州富豪高子韶出资银800两,在天水桥西开办,因遭火灾,于宣统三年(1911)迁至羊坝头。后来经历了解放、公私合营,“高义泰”因为经营有方,一直生意兴隆。 几经辗转,记者找到了一位“高义泰”的老员工。他的回忆从1970年开始。那一年严师傅17岁,初中毕业,被分配到“高义泰”做学徒。 别看就是面对几匹布,要学估料,学裁剪。学徒没满,是不能单独上柜台的。 “练到什么程度?顾客往你面前一站,看一眼他的身胚,就能立马算出他做一身衣裳要多少面料”。 布店常常会组织考试,量布、裁布,再用牛皮纸卷起来包好,要求一分钟之内完成。当年小伙子最佩服的人叫沈志仁(音),“2.95元一尺布,顾客要3尺3,老师傅‘量裁包’一分钟内不打算盘就算出来了,真正‘一口清’”。 严师傅肯吃苦,从学徒开始,曾经一路做到“高义泰”的总经理。 “高义泰”主要进货渠道是上海、江苏大型毛纺厂。 严师傅记得,当年“高义泰”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羊坝头银行旁边的“九纶”,所以在营销上“高义泰”要另辟蹊径。上世纪70年代,高义泰开始卖小商品,小到什么程度?一沓沓按尺码和花样分类的“鞋面”,节省的家庭主妇买回去就可以自己做布鞋。还有“斜条”,鞋帮和鞋底连接处的那条接缝,这些小东西成了“高义泰”的特色产品。 当年,高义泰员工个个会裁剪,员工常在下班后加工些“开片”,裁不同年龄小孩的毛衫毛裤料,家长们买回去踩踩缝纫机就是一套衣服。而一套衣服裁片费一两角,也算给员工增加外快。 上世纪80年代,“高义泰”推出驻店裁缝,只要在高义泰买布,就提供免费裁剪,叫“一条龙服务”。后来推出的“有奖销售”使生意达到高潮。 有意思的是,严师傅的老婆,甚至严师傅的弟媳妇,都是在“高义泰”营业员里“解决”的。 老牌子没落“蜗居”面料市场 1997年“高义泰”转制,归于杭州纺织丝绸总公司,1997年9月22日重新开张后,年销售额一度上千万,利润近百万元。 但是,就从那个时候开始,面料市场、服装市场等专业市场兴起,对传统布店生意带来巨大冲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婚,大人还要陪嫁一台缝纫机,再后来一点的孩子们就不再有关于缝纫机的记忆。 据说,2000年左右“高义泰”又随纺织丝绸公司“并”入杭州肉厂,年轻点的员工可以去肉厂上班,常年面对布匹的员工在那一次大多数“散”了。 现在的“高义泰”在哪里?秋涛北路上的杭州面料市场里,还有一个“高义泰”摊位,卖传统小孩绒布、棉布等,顾客都是六七十岁的老杭州。 有时候,老杭州会跟摊主聊起当年:“高义泰”每个柜台上方都有通向收银台的铁丝,买主挑好布料,营业员剪好包好,收下钱与布票,连同记账单,夹在铁丝的夹子上,奋力一挥,夹子“吱啦”一声,奔去了高处的收银台。很快,“吱啦”一下,夹子夹着找头,沿着铁丝又飞回来……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E07)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