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用纺织品是如何炼成的?
![]() “常服、礼服的研发已经非常成熟。”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专家介绍,目前工作服也完成了部分攻关,部队也有装备。但是近几年来,原装备的部分品种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或存在技术水平低、档次不高的问题。目前正在立项研究中的项目有灭火服、防蚊虫服、防静电服等。
仍需大力攻关
在防护服方面,据介绍,防护类服装在过去的20年中,主要是作为战储物资进行了部分储备,部队实际发放的较少。现在随着军费的提高,这些装备将陆续发放给部队试用。
这类服装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所用材料均为高性能纤维,目前尚未实现国产化,需从外国进口;或虽已国产化,但性能指标不稳定,不能实现大批量应用。
据了解,过去军用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为士兵抵御雨、雪、风、严寒、酷暑等环境影响,使战士能行动自如。随着化学、生物、热核等杀伤性更强的武器、小型侦视装备和传感系统的发展,对军用防护服的要求显著提高。
在现代局部战争条件下,防护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军用防护服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帮助士兵有效地抵御、防范和抗击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常规、生物和化学战争。
“因为防护服的阻燃抗熔滴性要求高,目前大部分国家通过芳纶1313和棉混纺织物作为作战服面料主要原料,但存在价格高、难染色等问题,目前我所研究的聚酯阻燃抗熔滴的织物有一定的进展。”张建春告诉记者。
军需市场巨大
目前,军工一些领域已经有大量民企的影子,特别是军用纺织品领域,民企的影子显得更多一些。这得益于国家的政策。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军工领域的若干规定》、《国务院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规定,非公有资本能够获得更多机会进入国防建设领域,参与军工科研生产项目的竞争。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采购条例》也明确允许民营企业好的产品进入军队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逐步进入军品市场,这意味着军用装备生产只能由军工厂垄断生产历史的结束,也意味着军品采购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公开化。
同时,纺织品作为军需品的一个重要门类,历来是军队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军品采购的市场化和公开化必将促进更多的纺织企业参与到军工产品研发、生产和成果转换中来,促使更多、更好的化纤及纺织产品进入军队采购之列。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军需纺织品这一巨大的市场对于企业来讲也拥有巨大的吸引力。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0年,中国现役军人为228.5万人,预备役51万人,准备军人员66万,是世界人数最多的军队。
“我军人数众多,军用纺织品的需求也十分巨大,每一年的产值都达到百亿元以上。” 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
军企民企齐开发
这位工程师介绍说,军用纺织品不同于一般的纺织品,无论从材料选用还是款式设计上都与民用纺织品存在巨大的区别。
军用纺织品的适应性明显优于民用纺织品。一种军用纺织材料可能需要适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各地驻军的需要,因此在研制时要综合考虑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和使用条件对纺织品的要求,有时常常需要牺牲服用舒适性来满足大区域应用的需要。
这个现状也得到参与军用纺织品研发和生产企业的认可。
际华三五四三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针织服饰产品生产,有几十年为军队提供服务的历史。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宁军告诉记者,军队对纺织品的要求相对于民品更具体化。“主要是因为军队是个特殊群体,其所穿着的服装具有不同功用,因此针对其功用不同,整体的设计研发亦会不同。”
据悉,军用纺织品的研发模式是:由军队研究所承担军用研发任务,在具体的材料研制、结构设计、系列配套、性能检测等方面,军队研究所根据项目研究需要,寻找国内相关的大学、研究所或企业(国有或民企皆可)合作。
研发过程中可能根据需要支付相应费用,研发出的技术归军队所有,但装备的生产由企业负责完成。研发过程中需根据保密需要,合作双方签订保密协议或在合作协议中增加保密条款。
除了与企业、科研所合作外,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目前已经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希望建立协同一致的机制,潜心研究高科技的产品,广泛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军用产品的科研和生产,用最新的纺织产品武装军队。
李宁军说,与军方合作后,收益稳定,资金回收更快捷、更规范。不过他也坦言,因为每年军需部门要对军品进行考价,产品价格是按照军队要求执行,所以毛利率不一定高。
企业需要硬实力
当然,与军方合作,也需要企业的硬实力。李宁军告诉记者,企业成功竞标,资质、投价都很重要。
产业链上端的企业们也耐不住寂寞,瞄准了军用纺织品市场。比如位于天津的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
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军需装备研究所、天津工业大学共同研制的复合熔喷非织造布材料其过滤效率达到99.99%。这种材料的保暖性极佳,且重量较轻,现在已经成为军队指定的保暖填充材料。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先进的技术,公司总经理邢克琪将其归因于合作。“天津工业大学理论性强,擅长基础研究和测试,泰达是生产企业,了解市场,实践能力强,而总后军备研究所属于应用单位,这几年的不断创新正是得力于产学研用的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家企业与军方有合作,但是却不参与竞标。“因为公司生产的材料主要是供给给下游的服装商,而军方直接与服装企业接洽,要求产品性能,而服装企业再将意见反馈给我们。”
另外,这些参与军用纺织品建设的企业们也考虑着如何将提供给军方的产品转到民用市场。“公司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且纵观各行业的军用技术也是在顺着转化为民用的趋势发展的。”李宁军告诉记者。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