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苏州创博会丝绸苏州2016展会上,中国传统布鞋品牌“正蹊堂”自主研发的缂丝、宋锦高端定制布鞋一经亮相,便惊艳全场。现场展出的70余双缂丝、宋锦手工布鞋作为“正蹊堂”非遗时尚的代表作品,其设计不仅传承了我国古代花鸟、祥云等花纹,还吸收了许多日式图案,收获了业内人士的不少好评。与此同时,现场展示的团扇也是“正蹊堂”携手非遗传承人,复原宫廷织法和配色方案,以故宫缂丝团扇为标本,进行艺术再造的高档缂丝艺术品。这些艺术品让人们看到了缂丝工艺在传承和创新中所焕发出的新魅力。 养在深闺的织中之圣 缂丝是中国独有的古老丝织艺术品,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在明清两代,缂丝为帝王御用,为皇室所垄断,与其他的丝绸工艺品相比,具备了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尽显奢华之美。缂丝自古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享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又被称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 缂丝是以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蚕丝作纬线,采用“通经回纬”、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双面平纹织物。缂丝有30多道工序,20多种技法,图案正反如一,是顶级的丝绸艺术品。前不久热播的《芈月传》中,一件致使楚威后和莒姬产生争执的缂丝绣罗衫,需要半年才能制作完成。这种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到目前为止,是唯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人们对缂丝历史文化内涵及独特技艺的认知与了解逐步加深,珍贵而稀缺的缂丝艺术品已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十分受关注和被寄予厚望的丝织品,也让缂丝作品具有了巨大的收藏价值和市场商机。清乾隆年间《御制御笔十全记》缂丝手卷在2001年年底拍出了352万元的高价。之后,北宋米芾题《长春图》缂丝手卷在北京翰海春拍古代书画专场上又以792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当时缂丝拍卖价的世界纪录。2008年1月,“乾隆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以7205万元的天价成交。缂丝工艺品在市场上行情看涨,每年的涨幅都有15%~20%。 易学难精留不住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缂丝生产面临了诸多困境: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急剧萎缩,绝大部分从业者被迫改行。现在,从事缂丝行业的技师已是寥寥,且多已近迟暮之年。 据介绍,摹缂书画作品,要求缂织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艺功底,还要有极高的艺术悟性。绘画中一笔即可表现的色彩变化,在缂丝中就要分解成无数色块甚至是像素点,一点点地织就,而且对线条等细节缂织需要有足够的经验,缂织时多挑一根丝都极有可能破坏织物的美感。同时,缂丝以色彩的丰富和细腻度著称,无法通过机械加工。一名工人至少需要学习5年才能织造一些简单的制品,一个熟练工人一般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图样,一天也就织几厘米,需要10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 缂丝技艺耗时、又考验功力,没有耐心和长期的积淀,无法成就高超技艺。“当前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能耐得住寂寞和枯燥,保持一颗守艺心的人着实不多,缂丝技艺断层现象非常严重,上一代缂丝人大多已有五六十岁,而当前培养的年轻缂丝人才也仅有十八九岁,三四十岁的缂丝人基本没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王金山说,“做这个急不来,学5年才算入门,真要自己出作品至少要10年以上的功力。现在很多人学缂丝,只是想利用这个名头来赚钱,学了一两年,自以为会了,其实门都没入,做出来的东西只能骗骗外行人。” 跨界融合寻新出路 尽管缂丝这门传统技艺费时费力,却吸引了诸多专业院校、机构、企业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传承保护,甚至改进创新。对于缂丝技艺后继乏人的现状,不少企业、机构也在通过各种方式改变目前的窘境。河北定州王氏缂丝艺术馆目前已与河北科技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冀中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以及特殊教育中心合作,让定州缂丝工艺步入校园,给缂丝这一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王金山表示:“还是要靠政府扶持,要给年轻人一些保障,至少基本生活要保证,否则没人能定下心来学缂丝。同时通过书籍收集、整理,总结缂丝技艺的文字也非常重要。最为关键的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给予缂丝以创新。” 在采访中,有不少企业表示,通过与国际时尚品牌合作,或许是重振缂丝辉煌的一个途径。一些企业还将缂丝这种原生态的传统手工艺引入市场,拓展多元化推广渠道,植入现代管理理念,使缂丝艺术作品“闯入”高端艺术品市场,实现艺术、经济价值的共同提升;并结合新时期下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开发跨境电商,为古老的缂丝技艺搭建时尚广阔的展示平台。 江西正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洺浩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将缂丝运用到布鞋鞋面上,‘正蹊堂’在全球鞋类品牌中还是第一家。我们希望通过形成以布鞋为核心的、多项传统手工艺参与的产业链,使各项传统手工艺都能以产业化的形式留存下来,民间艺人成为有‘组织’的产业工人,彻底解决非遗手工艺后继乏人的现状。” 在缂丝的跨界融合上,苏州仁和织绣也在不断地尝试挖掘。“将缂丝与水墨融合,实现了缂丝的‘活态保护’,使之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焕发新活力,令传统与时尚完美对接。”苏州仁和织绣副总经理谢晴容说:“缂丝自清代开始就以苏州为中心发展至今,与吴文化紧密相连。以江南山水为题材,在保留缂丝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可以增添缂丝的时尚感。我们苏州仁和织绣与姚永强‘悠梭山水间’水墨作品跨界合作便是这样的一种新尝试。”谢晴容介绍,跨界合作的第一阶段为“形似”,旨在尽可能地还原画作本身,产品应用领域包括工艺品和实用品。第二阶段的合作为“神似”,将原有的元素打乱重新解构,通过随意的剪裁实现变化与统一,将在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应用。
(中国纺织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