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鞋业“阵痛”:留下来的会活得更好
2016-07-22
分享至:

  东莞智造之鞋业

  订单缩水、利润变薄、成本暴涨、产能出走,东莞制鞋业正在经历着艰难转型。众多鞋企希望在产业转身洗牌过后,靠技术、创新和品牌继续活下去,做智能鞋、走高端化是突围的方向之一。尽管仍有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越南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但也有鞋品经营者坚信,这种转移并非坏事,东莞制鞋业的“第二春”即将到来。不久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出席厚街举办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时曾指出,未来东莞制鞋业留下的将是精益化生产的高端精品。现在看来,这个预言正在被一一坐实。

  制鞋业正在修改“生产地”

  “今年4月份的业绩缩水,比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更严重,这个情况是我到公司这十几年来都没遇到过的。”TUK品牌中国业务负责人Emily告诉南都记者,这家鞋贸公司自1996年进驻东莞厚街,在东莞进行生产加工、批发贸易长达20年,经历过1997年经济软着陆、见识过2008年金融海啸和2014年东莞鞋业“倒闭潮”,但面对全球经济放缓、中国内销新兴市场疲软的局面,TUK急需找到下一个“东莞”替身。

  这一制鞋品牌已有126年的悠久历史,最初源于英国一家鞋厂。百年兜兜转转,在东莞生产加工的20年间,他们成功地将TUK鞋从东莞这个“小地方”,卖到了全世界。如今,就像当年从英国搬到美国,又从美国搬到东莞一样,TUK正尝试割舍东莞。

  从今年1月至今,Emily已经多次飞行往返于东南亚各国。作为TUK品牌在中国负责全球生产采购的揸fit人,她必须尽快通过实地考察,找到能够取代东莞的下一个生产地。

  Emily坦言,“几年时间,东南亚制造业的发展让我刮目相看!”在她的印象中,东南亚如泰国、越南等国家的代工制造产业已然兴起,但与东莞制造的规模和管理仍有天渊之别。可是,今年她重返东南亚考察之时,这些地方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令人又惊又喜。

  迫不及待地,TUK品牌已将部分生产线进驻至越南。Emily表示,公司打算采取试点的方式先转移部分生产线,如果能够在当地得到磨合和发展,等到时机成熟时,将逐步完成整个生产线从东莞至越南的平移。

  “东莞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现在招工也难,工人们节后未必回来上班,在招人和培训的方面又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成本”。她认为,转战东南亚地区,实属公司战略层面的无奈之举。而即将要平移生产加工业务到越南,Emily认为,虽然配套比不上东莞齐全,“但环节紧扣、规模好、效率高,用人成本和管理成本都相对较低,以前都说那边的工人散漫难管,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东南亚制造业的规模和生产管控水平都已经逐步跟上了”。

  成本越高,反而“卖得起价钱”

  与TUK品牌在东莞厚街河田同一栋写字楼办公的四川人屈涛,与美国拍档正在经营一家鞋品加工贸易公司。他对这段时间的公司业绩并不满意,听到Emily透露TUK品牌的转移计划,他激动地手舞足蹈,告诉南都记者:“他们去越南就算近了,我拍档决定了把生产转回到墨西哥去!”

  屈涛描述他刚从墨西哥考察回国不久形成的认知:墨西哥的工人月工资只要人民600美金不到;而孟加拉国的皮革价格比东莞市场价格低三分之一。为节约成本和发掘市场,他们的部分产品系列生产已搬到墨西哥,所采购的皮革材料也会首选售价更低廉的地区,比如他过几天就要动身前往孟加拉考察采购。

  但是屈涛坚信,鞋企转移并非坏事,东莞制鞋的“第二春”即将到来。因为他发现对于品牌鞋子而言,成本越高并非意味着“难卖”,反而意味着“卖得起价钱”。屈涛和他的美国伙伴正在运营着一个叫做bedstu的品牌,这个品牌的鞋子以出色的设计风格、手工做旧闻名,即使是在美国亚马逊的网店上,都轻松叫价超过400美金一双。这意味着,一旦鞋子在东莞被制作出来,只需要考虑工艺,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只纠结成本。

  “东莞制鞋产业链已不需要再质疑,而制鞋工人的工艺显得很宝贵”,屈涛领教过全球各个制鞋国的生产水平,而东莞制鞋的技术在他眼中毋庸置疑。TUK品牌负责人Emily也是这样看的,比如TUK这季要推的新品仍然坚持留在东莞生产,原因是“硫化鞋对制作工艺要求很高,保险起见我们必须优先留在东莞做。”

  活下去要看“专业户”

  即使东莞制鞋业有着这些多的配套和优秀生产工艺,但越来越多的鞋厂举步维艰,“路在何方”?

  关掉工厂转做接单,或将工厂转型为贸易公司,在Emily看来,收缩规模、搬迁转移,大厂变小厂,将是今年以来东莞制鞋业一大趋势,“除了一部分倒闭的台资厂,多数有实力的台资厂搬迁到东南亚等其他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地方;留在本土的工厂则收缩生产线,从原来几千甚至几万人的工厂,逐年收缩到几百人的规模,只做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老板吴运城也是这么想的。

  早在2009年,东莞寮步镇巴巴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运城就已经谋划做一款高科技,而且是“别人家没有的鞋子”,即在鞋跟里植入晶片,“芯片将在童鞋内置GPS信号接收器,手机APP、LBS基站定位整合在一起,可精准定位孩子的位置信息。除此之外,芯片还内置一个电池装置。”

  吴运城当时有个很强烈的意识,一定要将鞋与科技结合起来。他做了18年鞋厂,开了300多家童鞋专卖店,这几年却在传统制鞋和实体销售领域受到了成本和电商的双重冲击。他的工厂不断收缩,员工从原来的400多人缩减到200多人,专卖店也从原来的300多家压缩到四五十家。

  直至2011年,他不再自己单干了,而是携手中兴电子联合研发,前后花了两年的时间,自家莞产的智能定位鞋终于面世。

  为了检测鞋子的定位精准性,除了到大街上进行检测,吴运城还专程前往广州的地铁站进行实验;考虑到儿童的快速成长导致鞋码一年会有多变,智能定位鞋的芯片可以从卡槽中取出换到新的鞋子中,提高芯片的利用率。在他看来,推广智能定位鞋是东莞乃至世界鞋企转型谋发展的一个方向。

  业内观点

  危机就像是“双刃剑”

  从去年开始,吴运城携智能定位鞋参加了加博会受到热捧。他决定不再走传统专卖店模式,而是引入O2O线上线下全生态营销模式。目前,他的定位鞋已开始通过互联网销售。

  类似这样的东莞鞋企转型自救例子很多。据业内知名的“鞋博士”公号负责人王勇均透露,东莞还有不少鞋企的转型思路值得参考,例如一些中小鞋企通过3万-5万元购买外国的一些时尚品牌,然后自己加工改造款式,把改造的鞋子通过网红来进行宣传,结合线上线下进行推广销售,取得一定成效。他直言:“当你向别人宣传说这是来自意大利几十年的老品牌时,别人听到外国品牌,反应就不一样了。”

  但是面对转型,不少鞋企感到信心不足。“东莞靠制造业发展起来,现在初步发展起来了,政府更多把精力放到高新技术产业,这更让东莞鞋业界感到有些沮丧”,王勇均认为,政府在帮助鞋企度过艰难时期方面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融资租赁应该进一步推广,若工厂可以通过租赁形式得到机器和厂房,企业的运行成本和生产风险就能大大降低。同时,降低税费、银行贷款给予支持、降低贷款门槛等等,都是有效的帮助手段。

  “东莞鞋业制造领域的危机就像是双刃剑,阵痛是必然的,但是剩下来的鞋企和品牌肯定会活得比以前好”,在制鞋行当里打滚半生的屈涛,正在打算继续做条新的品牌支线,专门靠优质的手工做“旧打”特色。摆脱低成本桎梏的他,从自家鞋品在美国市场涨价越厉害、销量越火的经验中,仿佛获知了如何在成本渐高、规模两极分化的东莞,继续找到赚钱的机会。

  (南方都市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