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千年传承 “峨边彝族刺绣”走出大山闯市场
2017-05-10
分享至:

  峨边彝族自治县小凉山彝族刺绣技艺,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国以前,距今至少1700年,位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绚丽多彩、风格独特的峨边彝绣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密不可分。近年来,这项传统民族技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培育下,逐渐走出大山,迈向市场,为我市非遗的活态传承涂抹亮色。

   家门口培训彝绣普及向市场

  “这个香包绣得好,好多钱?我要了!”“再拿个挎包,我选一个”……

  8月28日,峨边彝族自治县觉莫乡茨竹村活动室。58名彝族妇女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兴高采烈,笑意中透出些许羞怯。五排长条桌上,摆满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彝族刺绣作品———这是她们这一个月来的学习成果,正接受周边乡镇村民的品评和挑选。当天,10余件绣品被人看中,成交金额2000多元。

  这是峨边在茨竹村举办的首期品牌服装制作(彝族刺绣)培训班结业现场。服装、背包、童帽、壁画、背带、挎包、钱包、香包……一个月的培训时间里,学员们在家门口免费接受了专业老师精心的理论和技能培训,不仅得到一套完整的培训资料和一批布、线等刺绣用品,参加学习的妇女还能拿到生活补贴。系统培训之后,她们向乡亲们展示出学习成果———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彝族刺绣。

  “没想到,平时我们绣来自己穿、自己用的东西,居然还能卖出好价钱!我要好好学,多绣点!”茨竹村村民李时叶王感叹。交流、点评、评奖、颁证,结业典礼流程结束后,她们就将回到家中,带动家庭和邻居一起学习,让彝族刺绣技术普及开来。通过传统营销和网络销售,越来越多的峨边彝绣走出峨边,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着力点。

  走出大山闯市场,正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凉山彝族刺绣活态传承的一大亮点。据悉,峨边今后还将陆续在其他乡镇举办类似的刺绣培训班,成立刺绣工作室,让小凉山彝族刺绣得到活态传承、发扬光大。

  产业化发展彝家妹找到致富路

  发展小凉山彝族刺绣产业,不但有助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也为彝族妇女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空间,搭建了一个展现当代彝族妇女绚丽风采的平台,也成为当地拓展致富渠道的有效途径。

  彝族妇女心灵手巧,从小便掌握了一定刺绣技艺,但仅限于自绣自用。2007年,峨边开始在彝族集居的乡镇举办彝族刺绣培训班,提高刺绣的技能,发展刺绣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峨边彝族手工刺绣在产品特色、制作技艺等方面日渐成熟,拥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前景,产业效益日益凸显。

  走进位于峨边农贸市场二楼百货销售区,一件件色泽鲜艳的彝族服装、头帕挂满衣架,一个个绣着醒目图案的挎包、钱包整齐摆放在柜台。柜台后,一位身着彝族服装的年轻姑娘一边绣着绣品,一边招呼客人,她就是店主马黑芳芳。

  “刺绣让我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马黑芳芳说。2009年,马黑芳芳参加峨边妇联举办的彝族刺绣培训后,刺绣技艺得到有效提高。回家后,她尝试着将自己的绣品摆放在商店销售,很快就销售一空。她在刺绣时,不仅沿袭了彝族传统刺绣的特色,还加入现代元素,在以红黄黑三色为主的基础上,辅以绿蓝等色彩。由于所刺绣的花纹和所镶的花边图形繁多,图案色调丰富和谐,做工精致,马黑芳芳的绣品逐渐打开了市场,深受购买者喜爱。

  销量的增加,让马黑芳芳个人刺绣数量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她一边自己绣,一边从其他地方进彝族绣品加工后进行销售。为增加商品数量,马黑芳芳还买来布料、丝线并裁剪好,让有技术的彝族妇女按设计图案拿回家中加工,加工好后再回收她们的绣品。

  “绣一个挎包挣60元、一个钱包挣30元。我在家里利用农闲和休息时间绣,绣完就交给马黑芳芳,挣这种钱轻松、放心!”前来交绣品的彝族妇女阿芝高兴地说。目前,从马黑芳芳处领料加工的彝族妇女有几十人了,产品不仅在峨边、乐山销售,还在网上销售,马黑芳芳的年收入近10万元。

  刺绣在峨边已成为彝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实现增收好项目。今年56岁的彝族妇女沙玛毛生尔,从乡下进城给自己的子女带孩子,在照顾好两个孩子的同时,还利用空闲时间绣头帕等饰品卖,每年也能收入6000元以上。

  来自峨边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近年来,全县已开办刺绣培训班13期、培训妇女750人次,培育刺绣巧手168人,并涌现出了一批专业从事手工刺绣加工、收售的能人。2012年,全县共有6000余名彝族妇女参与手工刺绣行业,全县手工刺绣产业产值达到500万元,利润达到180万元,带动参与刺绣产业的妇女群众人均增收300余元;部分彝族妇女在县城区和各乡镇市场开设手工刺绣专卖店24家,其年收入达到3至10万元,有效促进了妇女群众收入倍增,调动了参与积极性,发展热情高涨。

  小凉山彝绣彝家姐妹看到丰收希望

  翻阅彝族克智(谚语)可以看到:“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三色漆器阿火且且来发明;金银饰器俄木阿火来发明;马鞍辔件支格阿龙来发明;铁器金属格莫阿尔来发明;兵法征战滋咪阿基来发明;剪裁缝补金觉乌基来发明;纺线织布濮莫尼衣来发明……”伴随剪裁缝补的发明,彝族刺绣应运而生。

  “彝族服饰刺绣艺术是用黑、蓝、红、黄、绿、白等几色线,一针一线地在呢子披风上下两边、上下装及头帕、领子、裙子、袖口等上,精细地绣上文字、符号、图腾、传说、植物、动物等图像。”彝族民间刺绣能手阿赫秀枝介绍说,在众多的彝族刺绣作品中,有具象图案,也有纯粹的抽象图案。“刺绣的纹案主要有日月、星星、鸡冠、云彩、波浪、牛角、牛眼、铁环、蟹、羊角、窗格、蕨基、穿山门、鸡肠、竹骗、火镰、马牙、彩虹等,讲究韵律和节奏,色彩淡雅或强烈,充分展示其独树一帜的魅力。”

  “彝族刺绣的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阿赫秀枝继续介绍,“我们小凉山彝族先民认为黑色是大地的象征,是孕育各种动物和植物的母体,属于雌性物质,同时还含有成熟、庄重、威严、主体、主宰之意,是事情和问题的根本;红色和黄色的意义有两层:一层是象征红、黄花朵配合成美丽的颜色之意,另一层是体现出热情、豪放、勇敢、精神和带有超度激昂性的意思;白色是纯洁、善良、轻柔的代表,与污浊、肮脏、狡诈形成对立;蓝色是指蓝色的天空,认为黑色的大地和蓝色的天空是最早‘清’与‘浊’两种物质相配后发展起来的一对雌雄统一体物质,她俩相配后又产生了大地上和空中的万物。这无边无际的蓝色还意味着人们心情舒畅、豁达与自由之意;草绿色是红色、黄色花朵的母体,指山川、江河和周围生长的草木。不同的纹样用色不同用途也不同,其艺术效果各异。”

  在峨边等彝族地区,剪裁刺绣是彝族女子必须具有的基本枝能,所以彝族女孩子七八岁开始,就要向母亲和姐妹学习刺绣,到了十四五岁就能自己做了。彝族刺绣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一至传到今天。在民族图腾中,彝族崇尚黑、红、黄三色,黑色是土地,孕育着希望;红色是火焰,代表着光明;黄色是丰收,蕴藏着喜悦。再细观峨边小凉山彝族刺绣,一般都是以黑色和天蓝色作底色,包括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形成独特的区域民族特色。其绣品以黑、红、黄三色为主,制作工艺独特,五彩斑斓,做工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远,一针一线蕴含着彝家女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008年,峨边小凉山彝族刺绣技艺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年来,在各方努力之下,峨边彝绣这朵盛开于大山的鲜花,正在漫山遍野间茁壮生长,历久弥香。

来源:乐山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