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纺织之光”产业用纺织品重点成果推广活动在西樵举行
2018-06-26
分享至:

  6月22日,由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纺织之光”产业用纺织品重点成果推广活动在西樵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叶志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副会长李桂梅、郑俊林,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吕洪钢,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副会长梁鹏程、副秘书长谢冰,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秘书长陈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处长张放军,广东省纺织协会副会长陈茜微等专家、领导、企业家约200人参加会议。

  产业用纺织品作为纺织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服装用、家用纺织品,而是指经过专门设计的、具有工程结构特点的纺织品,具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产业渗透面广等特点。目前,产业用纺织品包含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土工用纺织品、建筑用纺织品、交通工具用纺织品、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等16大领域。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叶志民介绍了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运行情况。他表示,基金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内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企业的支持和捐赠,很多公益活动才能够得以开展。希望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能够为行业科技和教育发展不断提供有力支撑。几年来,科技推广活动举办已经超过30场,推广科技成果130多项,对行业科技成果发展的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次推广活动也能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提供专业知识动力。

  会上,叶志民向大连华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世军颁发捐赠证书。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稳中有进,始终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也不断提升。2017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到5430万吨,占全球比重53%以上;纺织服装出口额达到2669.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超过38%。具体来看,我国纺织纤维新材料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纺织品加工技术实现提升,印染节能减排与资源利用取得新成效,产业用纺织品快速发展扩大了纺织外延,纺织装备技术和制造水平大幅提升,纺织两化融合成为行业新亮点,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纺织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对于担当纺织工业转型升级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全球的纺织工业升级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李陵申表示,产业用纺织品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超越传统纺织、横路诸多领域的多元化高新科技产业。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带动度强,具有全面拉动众多行业的显着特征:一方面,纺织与高性能材料、电子技术等紧密融合,形成了全新的纺织载体,成为天然的能量、信息和材料的三元交汇点;另一方面与下游产业联系紧密,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医疗健康、交通工具、能源、农业等领域,形成了全新产业链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的决定性力量。

  李陵申表示,下一个发展阶段,我国纺织行业的科技发展重点将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开发纤维新材料,实现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与品质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优化产品系列化、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二是推广高技术纺织品,重点推广服务于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民用纺织品;三是发展高端装备,加强对新型纺织装备设计织造工艺与技术的开发,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提升纺织装备的质量与效率;四是实现智能制造,全面提升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智能制造标准体现建设;五是实现智能制造,包括及节能减排印染技术提升和应用,废旧纺织品资源循环利用,开发生态环保纺织化学品以及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的新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指出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新变革、新模式。智能制造与现代生产差异主要从“物理”到“信息”,从“线性”到“网络”,从“经验”到“知识”中体现。我国目前智能制造已全面铺开,智能制造试验车间等示范性试点覆盖纺织全产业链。但是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从数字化、设备的互联互通、智能化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供应链管理技术、个性化定制技术、纺织品增材制造技术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传统工业思维、软硬件基础能力薄弱、专业人才、科研研发等因素制约了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推动纺织制造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发展纺织产业智能制造新模式相关技术,加强发展纺织产业智能制造主要基础和支撑技术,拓展纺织应用领域,加快发展智能纺织材料布局纺织产业智能制造平台系统建设,加强纺织产业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未来5~10年纺织智能制造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以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支撑纺织产业走向生态、绿色、低碳、高端,并向新兴产业领域深度拓展,进一步提高纺织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国防安全的贡献度。

  东华大学副校长陈南梁做题为《高性能纤维的可编织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的报告,介绍了金属网反射面是大型可展开空间天线最关键材料之一。其四大创新点为:高模低伸极细金属丝制备及并线合股技术、金属网编织工艺及设备关键技术、柔性天线金属网结构设计理论、网格微结构力学性能模拟极天线网面精度控制。此项目被航天部门评价为:“为柔性天线关键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确立了里程碑的作用,为国产金属网在轨顺利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华大学染整学科教授、纺化系主任蔡再生的报告是《防护纺织品的功能性及其功能整理开发》,主要介绍了防护用纺织品在石油化工行业主要需求阻燃抗静电、耐化学性,在医疗卫生行业主要需求抗菌、防病毒、防污自清洁,在军事行业主要需求防弹、防射线、防辐射,高压电作业主要需求防电弧、抗静电,在防爆检查行业主要需求防割裂,高温隔热、防爆、防刺、防弹等。针对各行业不同防护要求,进行阻燃整理、雷达隐身、红外隐身、防水衣、抗静电服、防x、y射线、防中子射线、防电磁波整理、防酸防碱整理、防毒整理、蓄热调温整理、远红外纺织品、防电弧等领域的研究、开发。

  军事科学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军用汉麻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刘雪强的报告是《固相共混热致聚合物基麻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为解决研制出环保、高强、轻质、低成本的麻纤维复合材料并实现产业应用,长春博超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开展了“共混热致聚合物基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项目研究工作,实现了产-学-研一条龙的协同开发。项目使用麻纤维代替化纤和塑料等人造材料,开发的麻纤维复合材料,实现了汽车内饰减重10%~15%,降低了汽车油耗;应用该项目技术制备的汽车内饰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大幅度降低,吸能、耐冲击、无脆性断裂,有效保障了车辆乘用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了车辆碰撞时的乘用安全性。同时,该项目通过对废料、边角料的回收利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再利用;并通过技术和设备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节支增收。项目的实施增强了我国汽车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技术进步。

  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广敏的报告是《壳聚糖纤维及其在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据介绍我国壳聚糖纤维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实现产业化、工业化、工程化,成为行业的主要生产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研发技术及生产设备,并取得一些有显示度的科技成果,已建有稳定的原材料体系,并有纺织、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应用产品投放市场。海斯摩尔未来五年,重点围绕壳聚糖生物三类高端医疗产品为内容来研发,产品包括可吸收外科止血材料、可吸收外科防粘连液(膜)、Reaxon神经导管、输尿管伸展器、胆道支架、鼻支架、血管支架、缝合线、医疗植入涂层、人工皮肤、壳聚糖凝胶、壳聚糖喷剂、壳聚糖栓塞剂(微球)、壳聚糖创面敷料、壳聚糖止血敷料、壳聚糖栓(洗液)等十六类产品。

  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前军的报告是《工业烟尘超净排放用节能型水刺滤料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从过滤分离行业总体概况、高温烟气除尘行业特点等方面介绍了行业发展状况,从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超净排放倒逼、竞争态势和趋势介绍了行业总体的发展战略机遇及挑战,并介绍了超净节能型水刺滤料的关键技术、技术指标及成果、经济及社会效益。

(来源: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