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改革东风吹绿“强富美”新南通 开放之手织就纺织神话
2018-09-17
分享至:

  “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江海精神,孕育了南通这座素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称号的城市。近代,张謇开风气之先办教育、兴实业,将这座海上“涨起来”的城市变成拥有实业的纺织之乡。4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城市,这里焕发了新的活力,建设起“强富美”的新南通。

  强经济:大国重器“天鲲号”荣居亚洲第一

  2018年6月12日大国重器“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疏浚装备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新华向记者表示,海底不仅有泥沙,还有较为坚硬的珊瑚礁和岩石,这对于海底挖掘来说,处理起来比较比较复杂。

  陈新华向未来网记者介绍,“在过去只能用爆破法把礁石炸碎,但这样做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会直接伤害这片海域的海洋生物。后来开始使用绞刀将泥沙岩石挖开,再用泵将泥吸上来,做这种工作的船就被称之为绞吸船。”

  “现在使用的‘天鲲号’最大深挖35米,是国内首艘从设计到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它可是国内首艘采用全电力驱动型式的自航绞吸船,挖掘系统能力是世界先进水平。”陈新华表示。

  在该基地建造的被称为“造岛神器”的“天鲲号”,其挖掘功率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是国内首艘从设计到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国内首艘采用全电力驱动型式的自航绞吸船,输送系统能力世界第一。

  作为江苏唯一的江海门户,南通在2011年即已成立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35.8平方公里,以海工及重装备为主,涉及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船舶制造、重大技术装备、海工船舶配套等领域,致力于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海工船舶制造基地。

  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推动发展的着力点,加快构建“3+3+N”先进制造业体系,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21个、同比增加391个,完成投资1188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27家。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和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9000亿元。

  富民生:百年纺织之乡华丽转身让老百姓富起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南通叠石桥人的绣品创业之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只是东部沿海地区再寻常不过的一个小乡镇。从脚踩缝纫机绣枕巾、桌布起步,叠石桥在夹缝中生存,在改革开放中成长。

  经过30多年发展,叠石桥家纺产业已从传统手工艺、普通缝纫机生产,现在已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公共服务优质、功能配套健全”的超级家纺产业集群,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09年从辽宁南下来到江苏南通的姚舜,用十年时间见证了叠石桥家纺产业的发展。

  “叠石桥在中国家纺业上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配套中心了,当地政府‘放水养鱼’,政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政府主动帮我们对接,帮我们寻找合适的渠道、合适的单位。”正是看中了叠石桥优秀的营商环境,姚舜邀请在辽宁老家的朋友一起来南通发展,自己也签了户口,成为一名“新南通人”。

  为了让老百姓们真正富起来,南通市在人才、扶贫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聚焦富民”的工作要求,完善富民“五大机制”,实施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全力打好聚焦富民主攻仗。据统计,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756元、20472元,分别增长8.9%、9.2%。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50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7%。

  记者获悉,深入开展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实现了5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

  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人才八条”政策,召开通商大会,实施“归雁计划”,开展“江海英才创业周”等活动,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8人、省“双创人才”321人,高层次人才总数列全省第一方阵。

  美环境:生态保护让绿色青山呈现诗情画意

  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沿江“共抓大保护”一张图,推进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实施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三城同创”,建成国家生态市。南通市推出3大措施,全面启动“三河三行业”整治,集中力量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事项整改,大气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大气、水污染治理受国务院通报表彰。

  构建大体制,南通市政府成立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支持公安机关主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强化镇村两级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完善大机制,实施一月一点评、一季一考核、一年一述职,形成全面组织、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污染防治新格局。

  记者行至于五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发现平静的湖面上有三两只白鹭飞过,满目青山绿水,绿树葱茏,处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这里空气清新,水越来越清,经常有白鹭飞来,现在很多人都来我们这里旅游。”正在散步的市民李先生告诉未来网记者,我们终于看到了以前诗里面才有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

 

  (来源:未来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