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产能占全球七成的中国粘胶纤维,研发成短板
2019-05-09
分享至:

  近两年,受益于粘胶纤维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及上下游需求旺盛,粘胶行业过剩产能逐步被消化,而在2011年之前,由于我国粘胶纤维产能大规模投产,造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曾一度低迷。由于装置简单,粘胶纤维新增产能从基建到投产一般只需1年左右,产能过剩的问题仍可能随时出现,单靠国家改革或政策调控,企业自身利益无法有效保障。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差别化,布局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才是粘胶纤维行业未来的突破方向。本文通过利用Incopat专利数据系统,对全球粘胶纤维专利进行了检索,检索日期截至2019年4月11日,分析过程中对集团申请人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处理。专利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粘胶纤维行业在知识产权方向基础薄弱,问题较多,发展任重而道远。

  产能大户并非专利大户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实际产能超过15万吨的粘胶企业包括:唐山三友(50万吨)、新疆富丽达(36万吨)、江苏翔盛(27万吨)、山东雅美(26万吨)、赛得利(福建)(20万吨)、萧山富丽达(18万吨)、恒天海龙(17.8万吨)、阜宁澳洋(17万吨)以及江西赛得利(16万吨)。

  对照粘胶纤维专利国内主要申请人分布图发现,在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只有恒天海龙、唐山三友、赛得利和澳洋科技是2016年实际产能超过15万吨的企业。被中泰化学收购的新疆富丽达,相关专利只有2件,而中泰化学本身从公开的专利文献中,并未发现粘胶纤维领域相关的专利申请,这与其不断扩增的产能明显不匹配。

  放眼全球,由于粘胶产能主要来源于中国,因此上述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全球范围也是首屈一指的。但从专利积累上看,申请量最高的恒天海龙也只有76件,与其他国家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相比差距明显,体现出产能大户并非专利大户。

  产能分布与专利输出呈现地域差异

  根据已有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全球粘胶产能,近七成产于我国,海外市场的粘胶产能主要分布在奥地利和印度,主要企业为奥地利的兰精和印度的博拉。由于国外对环保要求十分严格,而粘胶纤维属于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环境不利,因此博拉与兰精数年内都无扩产计划。

  统计显示,全球产能占比85%的亚洲,专利产出不足35%,而该行业一半左右的专利都来自产能并不高的欧洲,美国也有14%的专利产出。亚洲的产能主要在中国、印度和泰国,而专利则主要来源于中国和日本。虽然中国以25%的专利占比位居首位,但这与其近70%的产能相比仍不匹配。

  全球产能分布与专利输出的差异现象表明,在粘胶纤维领域,亚洲地区还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生产或借助外来技术生产,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缺乏,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则侧重于通过技术升级研发新产品、提高差别化率和增加附加效益。

  粘胶合成材料研发成国内企业短板

  目前粘胶纤维生产方法和设备(D01F、DO1D)在国内外都是重点关注的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多。

  但与国外技术布局方向相比,国内在粘胶纤维合成材料、原料本身(C08B、C08L、D04H)领域的研究欠缺,出现了明显的布局缺口,目前该方向国内专利数量不足国外的1/10,是国内粘胶领域的主要技术短板。

  从产能和专利两个角度看,目前的粘胶纤维行业,我国乃至亚洲地区,“重生产轻研发,重产量轻技术”的现象十分明显,产能激增,而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随时会造成利润下滑的市场危机,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因此,国内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提升专利产出和布局能力,尽快弥补在粘胶合成材料等方向的技术短板,同时,加强创新技术的国内外专利布局,才能保障企业的稳步发展,促使我国在粘胶纤维领域从生产大国向技术大国、创新大国转型,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粘胶纤维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来源:纺织科学研究)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