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日,杭州市余杭区召开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大会。根据会上发布的《余杭区关于全面推进“新制造业计划”、争做新时代制造业发展排头兵的行动方案(2020-2025)(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余杭区将进一步健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950亿元,力争突破1000亿元。 2018年余杭区制造业增加值GDP占比达25.4%,源于制造业的税收占比达22.8%。余杭区成为浙江“经济第一区”,其背后也离不开制造业的强有力支撑。此前,杭州提出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而吹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号角,成为余杭当下的应时之举。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实现“新旧融合” 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道路上,余杭将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倒逼转型与激励升级相结合,实现“新旧融合”、动力接续。 根据《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在产业发展导向方面,余杭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全面淘汰落后产能。 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余杭将做强节能环保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进省级生物医药高新区建设,做大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等生物医药产业。 针对未来产业发展,余杭提出积极谋划发展人工智能、5G应用、智能网联汽车、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依托海创园、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特色小镇、产业园区,推动新产业、新技术间交叉融合发展,将余杭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引领区。 此外余杭将继续大力开展“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专项行动,在不断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加大企业设备投资的同时,实现企业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力争在三年内,打造10家黑灯无人工厂(车间),争创全球“灯塔工厂”。 传统产业亦是余杭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余杭将围绕家纺、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以数字化、时尚化、品质化为方向,推进规上企业数字化评估两年全覆盖、改造三年全覆盖、研发机构三年全覆盖。 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余杭不仅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更有明确的空间集聚导向——构建五大产业平台引领、各镇街协同的全域产业发展生态系统。 如依托未来科技城,整合仓前、余杭等街道区块,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引领区;依托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崇贤、运河等镇街区块,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区;依托临平新城,整合乔司、南苑等街道区块,打造数字时尚和工业互联网先行区;依托钱江经济开发区,整合仁和街道等区块,打造智能装备发展高地;依托良渚新城,打造工业设计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区。 针对三大需求加强三大要素支撑 在开展“新旧融合”的同时,针对土地、资金和技术这三大需求,余杭在实施“新制造业计划”过程中,还为企业切实加强空间、政策和人才三大要素支撑。 如加强空间保障方面,余杭建立全区工业用地总量保护制度和补偿调剂机制,设立工业用地红线,确保工业用地总量不减少;鼓励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术改造和厂房改造,提高工业用地使用质量。 为更好地提供政策保障,余杭结合该区“66条新政”,出台落实“新制造业计划”的专项产业政策,实现市区两级财政补助政策企业就高享受,同时加强金融要素支撑,加快设立工业互联网、5G、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领域子基金,形成“政府基金+社会资本”的产业基金群。 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上,余杭将制定制造业人才紧缺清单,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制度;逐步完善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人才评定制度,组织开展首席技师认定申报工作;深化“金蓝领”培训,强化校地合作机制。 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到后工业化阶段,从制造业“单打独斗”到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再到如今的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双引擎”驱动……余杭扬帆制造业,正加快驶向高质量发展的航道。 面向未来,《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到2025年,余杭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65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1700家,主营业务收入十亿元以上企业6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9%,制造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家。
(来源:中新网浙江)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