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梭、拉扣、踩踏板……在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传习所里不断地传出“哐当、哐当”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织布机声音。 6月17日,记者来到了位于邢台市威县东王目村威县土布第十代传人高庆海的土布纺织技艺传习所。 传习所里既有年近八十的老人在织布,也有小学生在学织布。 11岁的高嘉应说:“这是我来上的第二节课,昨天下午第一次过来学习织布,一来就喜欢上了这里。” “真没有想到孩子会喜欢学习织布,今天不到七点就过来了,连早饭都没有顾上吃,孩子妈妈叫回家吃饭都不愿意回去。”高庆海高兴地说。 2014年,邢台市威县土布纺织技艺被收录到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威县土布纺织技艺距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我们夫妇是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第十代传人,我爱人陈爱国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我女儿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东王目村大部分人家中都有织布机,不少上了年纪的妇女从小就学习织布,手艺也比较娴熟。“如果能把农村留守妇女、弱劳动力及贫困群体组织起来纺织老土布,既能传承千年手艺,又靠手艺补贴家用,这不正是一举两得嘛。”高庆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竟然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 村里有的人把“吃灰”多年的织布机倒腾出来,高庆海和陈爱国夫妇也没闲着,到处收购老旧织布机成立了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传习所。 高庆海说:“我们村里有1300多名村民,百分之八九十的村民都外出打工。现在我们这里有80台织布机,来这里织布的妇女一天付她们给60元工钱。” 77岁的刘凤婷老人在这里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刘凤婷老人说,自己平时在家呆着也没有什么事,来这里织布既能和大家热闹热闹还能挣到工钱,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就不用儿女们操心了。 2018年高庆海的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传习所被省妇联授予“河北省巧手脱贫示范基地”。 陈爱国说,威县土布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大大小小72道工序,二十几种色线,经过巧妇的精心设计,可以变幻出两千余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可谓千变万化。 “土布别花(织花)技术是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中繁杂的工艺,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织造形式。通过各种色线交织把代表吉祥、喜庆、丰收、富贵及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故事和书法字体织成图案,做成门帘、炕围子、被面、包袱带等实用品,使子孙后代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受到启发教育。”高庆海说,经过几百年来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威县老土布纺织技艺已经相当成熟,这土布早就不“土”了。 “其实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正在遭遇传承难的困局,首先说老土布的织造工艺极其复杂,技术、技巧主要靠长辈传授和互相借鉴学习,又没有文字书面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极大的耐心,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能坚持。”高庆海说,还有就是土布纺织工具的不断缺失,则是威县老土布纺织工艺面临的另外一个传承困局。 为了把这项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威县的纺织历史,了解威县老土布,高庆海和陈爱国夫妇把自己的老宅改建成展览馆。 “我们还准备在6月24日开展威县土布纺织技艺培训班,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威县老土布纺织工艺中,我希望我们全村人,甚至全县人都能掌握这么技艺,把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传承下去。通过非遗这个“金饭碗”带动全村人致富。”高庆海对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长城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