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金轮杯”2020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在江苏南通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棉纺行业协会与全国棉纺织科技信息中心、《棉纺织技术》期刊社联合主办。会议以“需求主导的迭变与发展”为主题,旨在探讨市场需求变化,以总工程师视角,提出未来企业发展的破局之路,助力企业迭代升级,实现棉纺织行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本次会场采用“线下+线上”双会场模式,针对当前的发展命题,来自全国各地130多家产业链企业,300余纺企负责人、技术总工、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上百名技术精英通过线上直播同步参会。他们表达了行业技术领袖在时代变革和疫情危机下的思考,就企业发展的本质命题展开了激烈的思辨,启迪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谈形势——“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适应双循环格局要求。” 棉纺织行业近年来一直处于调整转型时期,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机考验加速了该过程,让棉纺织企业分化更加明显。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分析了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多方面变化:一是国际大环境的变化。中美贸易争端和逆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发酵,使中国面临着国际市场的诸多挑战。同时东南亚、非洲等地纺织行业的不断发展,让中国棉纺织行业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 二是疫情影响持续发酵。疫情影响了全球消费者的消费量、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欧美国家疫情的反复和持续恶化对整个纺织产业链形成了较大的冲击,甚至已经改变目前行业产业链的运行模式。 三是消费市场的新变化。网购在改变人们消费习惯的同时也在影响消费观念,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价值和实用性,传统大品牌的优势逐步减弱,国产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而各种小众品牌、互联网品牌快速崛起,以“物美价廉”的优势被市场所接纳。绿色环保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快时尚带给环境的压力。纺织服装行业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更加被消费者、品牌商和大企业所关注。 四是国内大环境新趋势。面对复杂的发展局面,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国内市场的需求,提升产业的整体服务能力。 同时,国内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明显改善,人工等成本的上涨是必然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的发展会逐步影响行业,未来行业、企业将会与互联网、物联网结合更加紧密。 五是行业本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大企业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优势更加明显,对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对没有技术优势和产品特点的中小企业构成更大压力。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董奎勇表示,疫情是一块试金石,很多企业在前期不断自我提升和完善中积累了能量,在面对疫情时得到充分体现。当前,棉纺织企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深入思考与务实实践,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与创新的支撑,中国棉纺织总工程师论坛力求在会议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聚焦于当前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和普遍关注的问题。 《棉纺织技术》期刊社社长刘强根据行业发展变化趋势,分享了企业迭代变化的时代经验。 他分享了三点看法。一是大变局时代发展理念迭代为:从数量到质量和效率提升。虽然"供给侧"的短期任务是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但其终目的是要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 二是大变局时代发展的主动选择:以国内外需求为导向。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纺织业在全球已成为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的行业,基本实现纺织强国目标。纺织企业遵循着市场导向,不断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在市场主导下,积极推进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内销比重不断增加,践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新发展格局的完整内涵。 三是大变局时代发展的方法论指导:坚持迭代变化与系统发展。纺织行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要求企业必须关注内外环境变化,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认识国情世情企业情况、谋划发展路径。 看行业——“纱、布产量小幅下降,棉纺企业出口压力较大。”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世界经济贸易造成巨大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在此背景下,我国棉纺织行业生产运行面临严峻挑战,主要经济指标均呈下降态势。随着国内疫情防控逐渐向好,行业运行逐步恢复,生产、出口、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有所收窄。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从企业生产情况、原料价格走势、棉纺织产品价格走势、棉花进出口情况等多方面分析了当前棉纺织行业运营现状。他指出,跟踪企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累计同比降幅逐渐收窄,行业运行趋于稳定。4月份,棉纺织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降幅明显,之后趋于稳定,受国外疫情影响,出口持续低迷。行业利润同比下滑明显。截至9月底,跟踪企业亏损面约为38%,高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 叶戬春表示,当前棉纺行业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第一,当前东南亚地区疫情反弹,部分国际订单回流至国内,加上前期贸易商库存空虚,“双十一”备货增加以及市场对寒冬预期的加持下,造成短期内下游需求旺盛,但后续能否维持还有待观察。第二,由于疫情,棉纺织企业经营困难,开工不足,企业部分员工处于轮休或培训状态。棉纺织工人平均年龄偏高,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海外疫情持续导致我国棉制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大幅下降;受美国“涉疆法案”事件,部分国际品牌商抵制我国新疆棉花,部分棉纺织企业海外市场份额锐减。 面对挑战,叶戬春从企业角度提出三方面应对措施:一是加快形成双循环,企业可挖掘国内市场订单,扩大内需,国际市场方面,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开拓,关注疫情好转地区订单恢复;二是增强企业实力,内销市场竞争加剧,对质量要求更加严苛,品种上多样性需求增加,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应对客户需求;三是及时了解国家和当地扶持政策,争取政策支持,积极了解利用银行贷款支持,规避市场风险。 展望行业未来,叶戬春预计2020年我国纱、布总产量将小幅下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国棉纺织企业出口压力仍较大;2020年原料市场供大于求,市场高品质棉花短缺,非棉纤维使用量增加;国内产能投资增速下降,以设备升级改造为主,海外投资行为将趋于谨慎。 优设备——“棉纺高端化设备不断成熟,助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 智能化升级和技术改造是近几年棉纺企业转型升级,解决用工难问题的主要途径。对于设备企业来说,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棉纺企业生产需求始终是其目标。 金轮针布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宏兵表示,2020年面对各方面的挑战,企业从品牌出发,积极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黄宏兵认为,我国棉纺高端化设备不断成熟,有着良好市场基础,完全有替代进口设备的能力。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从去年下半年起,金轮针布先后对金属针布、盖板针布生产线进行信息化、自动化改造,全面实现生产过程监控的信息化管理,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与制造质量。今年上半年金轮针布成立SAP项目组,全面导入SAP系统,整合集成公司已有各管理系统,实现资源优化与共享,提高运营效率,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客户提高核心竞争力。 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邵焕分享了胶辊胶圈技术研究发展内容。他表示,胶辊胶圈的综合使用性能是握持性能、适纺性能、耐用性能、方便性能、环保性能的综合反映,因此胶辊胶圈配方设计与制造工艺必须从提高纺纱胶辊胶圈整体刚性强度及韧性、抗压变、高耐热、抗磨损、抗静电、耐油剂腐蚀等性能要素入手,才能符合高效纺纱工艺要求。邵焕介绍了公司几种新产品,其中,WRC-S68胶辊替代进口胶辊大面积推广应用已达1年之久,成纱质量水平达到进口胶辊水平。在无导纱动程的纺纱条件下,进口胶辊回磨周期40天,WRC-S68回磨周期75天以上,成纱质量数据稳定,耐磨性优于进口胶辊,胶辊回磨周期可延长35天以上,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崔益怀分享了企业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改造的经验。他表示,公司的智能化改造方针为:全方位——围绕产品的多品种、高品质定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采取多层次技术结构,从主辅设备设施实行配套全流程技术改造。精选型——掌握当前国内外先进纺纱智能设备基本应用情况,注重设备的关键技术细节,综合考虑先进合理的设备选型。求高效——提高纱线质量、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提升生产效率、减少用工、减轻员工操作劳动强度、降低消耗。优实施——更新与改造相结合:新旧设备相比,技术上更加先进合理,但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具有投资小、时间短、收效快优点。重原创——加强自研设计开发与投入,促进传统纺纱设备改造升档升级,在行业内形成示范带。 重创新——“向新型纤维产品转型,创新研发差异化纱线。” 当许多企业还在为企业转型发愁、为增长头疼,抓不住市场、产品新的增长点的时候,一些先锋企业正在以惊人的增长速度杀出重围。产品转型、技术革新、成本管理,他们始终用坚韧的定力对抗着不断变化的局势,抗击疫情、稳生产、抓订单。 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陈超分享了如意集团在创新研发体系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他阐述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如意是如何建设创新研发体系的。陈超表示,产品创新方面,如意集团在内部拉长产业链,向深加工、精加工、高档次、高附加值、多用途、功能化发展,研发多纤维混纺、高档弹力、天彩色棉、环保抗菌等产品。在外部与纺纱上游企业合作,研发新型、功能性纤维材料,构建产学联盟,强化产业链合作,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水平。根据疫情下新的消费趋势和客户需要,快速反应,重点突击,进行抗菌性纤维研发与应用的同时,构建品牌设计、生产和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国内品牌供应链和价值链。 江苏悦达棉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必英分享了企业的产品转型经验。他表示,统计数据表明,棉花在纺织原料应用中的比例逐渐下降,非棉新型纤维的应用量不断增加,新产品层出不穷,差别化产品、功能性产品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大突破。棉纺企业是纤维应用的主体,是新纤维推广应用的主要承担者,应准确把握纤维发展趋势,适时开发新型纤维产品。一种纺纱技术带来一种独特的织物风格,棉纺企业可视自身能力开展技术产品转型。如果棉纺企业把握了纤维性能的发展趋势,就掌握了功能性纺织品转型的主动权。 刘必英介绍,在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定位下,纺织产业的内涵近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纺织经济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以自然、可循环、可再生、可生物降解为追求,供应链实施可追溯管理,产业链联动降低碳足迹,已成为纺织行业发展新潮流。棉纺企业该怎么应对这种趋势与潮流,在产品转型方面应有自己的思考。此外,当前智能纺织材料融纺织、电子、医学、计算机、物理、化学等技术于一体,可感知环境变化,在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特种行业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纺织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些新技术、新挑战,是棉纺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但每个企业也都要选择当下最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市场定位与客户群体,它们要与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设备配置、员工状况、技术水平、市场感知能力等相匹配。 河北佰斯特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峰围绕品种创新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当下众多中小型企业在设备、规模、技术资金包括人才等各种生产资料及资源方面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只有重新定位,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努力摸索一条适合自己企业的差异化产业定位发展之路,才能立足纺织市场。 王建峰分享了六大新特产品系列研发历程与心得,以蚕丝系列产品为例,该产品纺制难度很大,行内专家表示一般蚕丝含量都在20%以内纺制,超过这个比例难度更大。公司团队战胜了畏惧心理,在几乎无任何有价值理论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实践摸索,成功批量生产了赛紧蚕丝/粘胶60/40 100S、50/50 45S~60S以及100%蚕丝纯纺32S~110S等系列产品。王建峰表示,客户对其开发的纯蚕丝110产品质量称赞有加,坦言完全超出了期望值。该类产品一年多生产量已突破200吨,利润是常规品种的几十倍。 (来源:《棉纺织技术》)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