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国潮”崛起下,传统汉服与“新中式”何以“花开并蒂”?
2024-04-15
分享至:

  2024年,“新中式”可谓“一马当先”火热出圈,新中式穿搭、宋锦外套、马面裙等频频登上各社交平台热搜,“新中式”俨然成了流量密码。与其它昙花一现的时尚风格不同的是,这股“国潮风”似乎并没有随着时间淡去,反而越来越受关注。然而,随着“新中式”这股风潮愈吹愈烈,似乎“万物皆可新中式”,随之而来的形制错误、仿品假货泛滥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民族情怀与传统文化热潮中,汉服与“新中式”何以协同发展?记者近日走访了解到,“新中式”服装正持续流行,是穿搭的流行密码,而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传统服饰,更是文化符号,正日益为大众所认识和接受。

  在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惊艳四座,富丽华美的国风时装秀,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让万千汉服爱好者兴奋不已。

上海明熙传统汉服礼服馆内,摆放着唐代、明代、宋代等各个朝代,不同款式的汉服。杨海燕 摄

  “90后”资深汉服爱好者、上海明熙传统汉服礼服馆主理人曹懿蓉十几年前因热爱传统汉服文化,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上海大学历史系。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看今年春晚时她难掩激动,当即在朋友圈写道:“汉服同袍们,今天真的过年了。我们推广汉服十八年,终于登上春晚了。”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社交媒体推动“国潮”崛起,“新中式”元素成了良好的传播媒介,同时也反向促进了汉服的传播。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检索,有关汉服与“新中式”的结果多达几千万条,讨论度上亿。

  今年1月以来,在互联网销售平台上“新中式”“宋锦”的搜索量环比分别增长近6倍和近20倍。曹懿蓉坦言,从市场角度来看,不可否认“新中式”的体量比汉服大很多,但一些“网红服装”让消费者对传统服饰有了刻板印象,也对那些真正用心做传统形制汉服与民族服饰的同袍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2023中国品牌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19年至2022年,购买国货国潮相关产品的中国消费者数量增长74%,成交金额增长355%。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达10亿元级别,近三年来,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过100%。

  传统汉服与“新中式”有何区别?曹懿蓉介绍,根据不同应用场景,汉服可以分为便服、常服、礼服,妆造也更为精致和考究,“新中式”在日常穿搭中更为简约与实用。“很多消费者容易将二者混淆,可以根据裁剪方式来区分,传统服饰使用平裁为主,‘新中式’更多是用立裁的方法。”

  面对市面上现在“鱼龙混杂”“性价比”高,形制错误的新中式服装,曹懿蓉透露,很多汉服同袍不免产生一些排斥。“‘新中式’是‘拿来主义’,是元素的堆叠,拼凑搭配出来的,很多标着‘新中式’二字的服装大多是廉价材料,还有部分西式、日式的元素,很多人并不会在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穿上之后是否符合传统中式美学。”曹懿蓉感慨,真正在做汉服推广的同袍看到这种现象,非常心痛。

  事实上,传统汉服是需要从服装形制、应用场景、常见礼仪、起源由来,以及整个传统的审美情趣来体现的。曹懿蓉认为,区别于“新中式”,汉服需要复原当时的工艺与审美,把更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呈现出来,例如现在兴起的汉服婚礼,需要符合服装本身的礼仪规范,而不需要多么有设计感。

  曹懿蓉表示,无论是汉服还是“新中式”,未来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对传统文化有广泛了解,理解传统服饰与中式美学,用心做设计,才能做出有质感的服装,实现汉服与“新中式”花开并蒂。 (杨海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sy.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大家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