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国产亚麻单产跃升创历史新高 引领边疆特色产业升级
2025-08-22
分享至:

  近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在新疆新源县、昭苏县开展国产亚麻新品种及旱作技术大面积示范测产。经新疆农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石河子大学、伊犁师范大学及伊犁州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组鉴定,国产新品种“华星3号”亩产532公斤,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3.8%;旱作亚麻技术集成示范区亩产突破562公斤,增产近10%,创伊犁河谷亚麻单产新纪录。

  亚麻作为一种古老的天然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在全球经济社会中扮演着多元化且日益重要的角色。亚麻纤维以其独特的凉爽透气、吸湿排汗、抗菌抑菌等特性,被视为高档纺织原料。亚麻短纤、麻屑等原料在汽车内饰板、隔热隔音材料、工业用布等领域应用广泛。亚麻籽油是世界公认的重要健康食用油和保健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行业。我国是全球亚麻种植、加工、消费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加工了全球近70%的亚麻纤维,麻纺盈利能力在我国纺织行业中独树一帜。然而,我国亚麻品种的进口依存度超过80%、亚麻原料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90%。

  “十四五”以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深度融合亚麻相关岗站及其依托单位优势力量,聚焦“打破亚麻品种国外垄断、创新提升全链条技术水平”的主要任务,在伊犁河谷构建“品种—技术—农机”全链条攻关体系,集成了抗逆育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生物调控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等,实现了边疆旱地亚麻产业“三升一降”:单产提升、品质提升、效益提升、对外依存度降低。据测算,新技术的应用在纤维增产的同时,可促进籽实产量增产35%,有效解决农户留种的问题;研发的“顶端调控重心提升”技术,通过调节植株形态,使亚麻工艺长度达到76厘米,稳定突破高端纺织原料标准。经济效益测算表明,新技术使亩均农药用量减少30%,机械化收获效率提升50%,亩综合效益增加128元。

  该成果是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全国岗站协作促进亚麻生产技术提升、保障国家麻纺原料安全的代表性工作之一。近年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在麻类产业补短板、拓用途、减成本、增效益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据悉,“十五五”期间,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还将进一步推进盐碱、干旱、重金属污染和丘陵山地等边际土地麻类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破解复杂地貌麻类作物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深化麻类作物全量精细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为麻类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来源:科技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国
01.jpg
“承上启下 多元创新
sy.png
统一思想探寻发展新路
360.jpg
首届中国(渠县)户外
360.jpg
【专题报道】中国首届
360.jpg
【专题】波司登发布ES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