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棉田里的“丰”景——从新季棉花采收看产业发展新图景
2025-10-10
分享至:

  金秋十月,新疆精河县的广袤棉田里,洁白柔软的棉花绽放,大型采棉机在“白色的海洋”中轰鸣穿梭,精准高效地将朵朵新棉“吞入腹中”。 

  “今年我家种了1000多亩棉花,每亩产量有400多公斤,看来要迎来大丰收了。”新疆精河县棉花种植户罗钧高兴地说。这几天,他正趁着晴好天气加紧采收棉花。 

  10月7日是世界棉花日。据中国棉花协会最新调查显示,由于天气总体适宜、棉农水肥管理到位,棉花长势良好,2025年全国棉花预计总产达722万吨,同比增长8.3%,创2013年以来新高。 

  不仅产量提升,近年来我国棉花生产布局持续优化,新疆棉区种植面积稳步扩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棉花产量逐年增长,机械化采收已成为保障效率与效益的重要环节。“几年前,采棉还是个让人头疼的活儿。全靠一双手,一人一天最多摘几十公斤,请人的话又得增加不少成本。”对比今昔,罗钧很是感慨。如今,一台采棉机一天能收几百亩。 

  据新疆农业部门数据,今年新疆将投入7500余台采棉机,其中跨区作业机械超3100台,预计棉花耕种收机械化率将保持在97%以上,机采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 

  产业高效发展,让罗钧这样的种植户信心更足。最近几年,他与合伙人陆续购置了5台搭载自动导航的大型采棉机。“机械采收让我们抢农时心里更有底了。”他说。 

  其实,棉花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并不止于采收。在棉花种植管理阶段,新疆棉田的科技含量同样引人注目。 

  为了精准施药、高效作业,无人机飞防已成为标配。“有的飞手一年能挣20多万元。”新疆沙湾市一家农用无人机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的无人机销售与飞手培训等业务迅速发展壮大,2024年公司销售无人机240台,单一设备营业额突破1700万元。 

  在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试验田里,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带动棉农增收的故事还在续写。记者看到,一些棉花的叶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颜色——借助合成生物技术,我国科学家成功创制出能“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 

  目前虾青素天然产量有限、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作为广泛应用于保健品、护肤品等产品的强抗氧化剂,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可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将显著提升棉花副产物的经济价值,增加棉农收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杨作仁表示,这一创新为棉花副产物利用开辟了新路径,对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意义重大。 

  从人工采棉到机械化作业,从单一农产品到延长产业链,我国棉花产业正在科技驱动下,迈上智能化、高端化的新征程。 (记者韩佳诺、苟立锋)

  (来源:新华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国
01.jpg
“承上启下 多元创新
sy.png
统一思想探寻发展新路
360.jpg
首届中国(渠县)户外
360.jpg
【专题报道】中国首届
360.jpg
【专题】波司登发布ES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