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从“中原纺都”到“全球链极”,商水纺织服装的蝶变之路
2025-11-19
分享至:
  在豫东平原的沙颍河畔,一座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纺织记忆的城市正焕发新生。商水县,这个两次斩获“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纺织服装)”称号的县域,如今已构建起“一朵棉花进、一件成衣出”的全产业链闭环,更凭借河南(周口)绿色印染产业示范园的落地,成为中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2024年,当地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突破百亿大关,出口额突破16.6亿元,年产中高档服装1.5亿件……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商水纺织服装产业从传统加工基地向“科技+时尚+绿色”产业高地的华丽转身,今年9月工信部发布《2025年度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名单(第一批)》,商水县赫然在列。
  印染补短板,商水纺织再提速
  商水与纺织的缘分,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工业浪潮。名噪一时的周口棉纺织印染厂,作为当时河南省纺织行业唯一一家大型一类纺织印染联合企业,不仅为商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更培养了第一代纺织技术人才,成为商水纺织产业的“源头火种”。
  进入80—90年代转型发展期,商水顺应国有体制改革浪潮,民营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宏大织业、湘湖纺织、佳利达纺织等龙头企业在兼并重组中崛起,到90年代末,全县纺织服装企业已突破100家,初步形成“纺纱—织布—服装”的产业链雏形,产业发展迈入“民营主导、集群萌芽”的新阶段。
  2000年后,随着商水产业集聚区的成立,产业发展迎来“加速键”。南通阿尔本制衣、浙江盛泰集团等行业巨头相继落户,不仅带来先进的制衣技术,更引入ZARA、GAP等国际品牌的合作订单,让商水服装第一次走向全球市场。如今,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商水县传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也是商水县培育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三分之一以上。商水县拥有357家纺织服装企业,年产棉纱4.6万吨、织布4.5亿米,服装加工能力1.5亿件,从业人员7.5万人,产业规模与带动能力持续攀升。
  2024年10月,河南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河南(周口)绿色印染产业示范园,这一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商水纺织服装产业彻底补齐印染短板,进入全产业链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填补全省印染产业空白的园区,已吸引红绿蓝纺织、盛泰印染等4家大型企业入驻,形成9.36亿米的印染产能;近期燕超印染、润帛印染巨头的签约入驻,更让园区朝着32.3亿米的规划规模加速迈进。
  印染环节的本地化,不仅完善了产业链,更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本红利。“以前我们的面料要送到浙江印染,光物流成本就占总成本的8%,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染整,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一半。”河南盛泰相关负责人冯森给出了这样一个“降本账”。而这种优势还在向外辐射——而今,河南绿色印染示范产业园的作用已延伸到周边省份和地区,服务湖北荆州和河南信阳、南阳等周边印染企业,形成了“本地就近配套、成本大幅压缩”的产业链竞争优势。过去,这些企业的坯布要拉到江浙等地印染,单程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8%—12%,还常因长途运输导致坯布受潮、延误交期;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园区的绿色印染服务,既节省了运输成本,又缩短了生产周期。
  三重驱动,发展纺织产业更有底气
  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商水更注重内核升级。近年来,商水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顶层设计,严格落实各项政策,以“科技、时尚、绿色”为三大支柱,持续推进纺织服装行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记者了解到,商水县拥有省市级研发中心179家,覆盖纺织服装、印染等重点产业,年投入近1.5亿元的研发经费进行科研与成果转化;通过“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引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争取等方式,加速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与此同时,商水县深入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实施数字赋能行动,推动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在商水县产业集聚区的阿尔本服装科技产业园内,智能吊挂系统正将裁片精准输送到每个工位,MES生产管理系统实时显示各生产线的进度数据,700多个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系统让这家企业成为全省唯一的纺织服装类智能制造标杆;在盛泰纺织的电子束全自动生产线车间,实现了面料抗菌、防皱等功能的精准加工,这条国内唯一的生产线,让企业高端面料的市场溢价率达30%以上。
  如今,商水县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创新中心入驻了清华紫荆研究院等19个院所,阿尔本等龙头企业与2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集群内还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时装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服装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研发机构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个,国家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11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已基本成型。
  在绿色发展方面,商水县始终遵循“绿色”“示范”原则,紧紧围绕省政府建设“绿色印染示范产业园”的目标,制定节能减排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废旧纺织品再生循环项目,全力打造绿色产业集群。
  除了通过示范园区推动印染环节绿色化,商水还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循环经济。目前,中棉集团全产业链棉储生产基地在商水的厂房已建成,投入使用后,年储备棉花5万吨,年交割量20万吨,将为棉纺企业获取原料提供便利,进一步提升棉花供应链的稳定性;而年加工产量12万吨以上的“商水县废旧纺织品再生循环基地”项目,生产的再生棉价格比新棉有明显优势,可节约成本30%,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经济实惠的原料选择。至此,商水已初步形成“棉花交割—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废旧棉花回收”的完整绿色产业链条。
  在“时尚”维度,商水通过引进知名企业、拓展营销渠道,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一方面,积极引进知名纺织服装企业,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高端发展,如今商水企业已成为Burberry、HugoBoss、Polo、Lacoste、PVH、FILA和雅戈尔、李宁、优衣库等国内外60多家知名服装企业的供应商,产品品质获得国际认可;另一方面,借力数字营销开拓市场,2024年商水县电商产业园带动529家电商企业实现销售额60亿元,其中跨境电商销售额突破5亿元,阿尔本制衣更凭借“智能制造+跨境电商”模式,成为周口市唯一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数字化营销正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新利器”。
  成本洼地,商水纺织的“引力磁场”
  商水纺织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源于自身产业积淀,更得益于优越的要素保障与营商环境,这些“洼地优势”成为吸引企业落户的重要砝码。
  在生产要素方面,商水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沙颍河35亿立方米的年均径流量,日供20万吨的引水工程,为纺织印染企业提供充足水源;隆达电厂与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每小时供应1118吨中压蒸汽,180元/吨的价格仅为南方企业的七成;豫天新能源1800万立方米/小时的生物质天然气产能,让用气成本比周边县市低1.5元/立方米;日处理7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2.6元/吨的处理费用有效降低企业环保成本。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的调研报告显示:“商水县绿色印染示范园区与省内外印染园区比较,相同条件下,在用热、用电、用水、用汽、用工以及排污等方面,商水县吨针织布成本降低10%—20%,万米机织布成本降低15%—25%。”商水已成为中部地区印染产业名副其实的“成本洼地”。
  劳动力资源的充沛供给,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商水县年输出劳动力30万人,其中近12万人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熟练工人储备充足;2所省级职业中专、15家民办培训机构每年培养5万名技术工人,持续为产业输送专业人才;加之清华紫荆研究院等19家科研院所的入驻,更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企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
  交通区位的“枢纽优势”,进一步放大了产业辐射能力。宁洛、大广、商南三条高速公路在商水交汇,设有四个上下口;郑合高铁穿境而过,平漯周高铁商水站将于2026年5月竣工;周口港小集码头作为全省首个现代化百万级集装箱专用码头,打通了纺织产品出海的“水上通道”;距西华通用机场35公里、周口民用支线机场40公里的航空优势,共同构建起“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
  为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商水还推出众多暖心服务举措。“我们之所以选择在周口投资,不仅仅是因为周口历史文化厚重、人力资源丰富、发展环境风清气正,更是因为周口政府营造的亲商、安商、重商、富商氛围浓厚。可以说,我们是奔着周口良好的发展环境而来,奔着周口凝心聚力、担当作为的领导班子而来,奔着周口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的干部作风而来。”阿尔本制衣相关负责人郑重表示,当地政府的“首席服务官”制度,让企业遇到的问题能在24小时内得到响应,全方位的服务保障,让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搞生产、谋发展。
  共享红利,商水向投资者发出邀约
  从沙颍河畔的传统纺织基地,到引领中部产业升级的“链极城市”,商水纺织服装产业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投资者。
  根据《商水县纺织服装产业链群(2023—2025年)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商水已明确了清晰的发展目标,正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稳步迈进,印染规模向32.3亿米的规划目标冲刺,最终建成“立足商水、服务全省、辐射鄂苏鲁皖”的中部印染产业高地。
  “我们将实施‘强头、壮腰、扩根’工程,支持阿尔本、盛泰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产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型。”商水县委书记崔卫国强调,县委、县政府已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书记工程”,成立工作专班,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上给予重点倾斜,确保产业发展目标如期实现,让商水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链极”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商水将以最优的环境、最好的服务,与投资者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携手谱写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首届中国(渠县)户外
sy.png
中国大陆两项目荣获“
sy.jpg
202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
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国
01.jpg
“承上启下 多元创新
sy.png
统一思想探寻发展新路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