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流行 > 设计师 > 正文 
 
  胡社光:通过服装让传统文化“接地气”
2018-02-09
分享至:

16岁前往荷兰留学,并在当地生活了30年。在著名设计师胡社光的眼里,每一套服装都折射出他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传承。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并非单纯的成衣设计,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和一种精神。

 

  16岁前往荷兰留学,并在当地生活了30年。在著名设计师胡社光的眼里,每一套服装都折射出他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传承。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并非单纯的成衣设计,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和一种精神。

  记者:16岁时去荷兰留学,这在当时也算是比较罕见的情况。是什么促使你做出了这种选择?

  胡社光:我16岁时从内蒙古到了荷兰,那时候大概是在1990年左右。当年我还很小,什么也不懂,但却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因为小时候我爱画油画,当时非常喜欢凡·高,有机会就想着要去荷兰深造油画。但没想到的是,自从16岁到欧洲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没再画过画了,因为还要生活。

  记者:那是怎样的契机让你重新拿起画笔、转型为设计师的呢?

  胡社光:我在荷兰一待就待了30年,当时欧洲种族歧视很严重,提到中国人就是做餐饮。在经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突然想到,既然小时候画油画,那为什么不能凭我自己的能力去做别的行业呢?当时我去报考大学,选择了美术系,最后同时被三个大学录取。我没有高中毕业证,只凭专业课就直接升到二年级学习服装设计。其实画油画和做服装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看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艺术,而且这种意识是骨子里天生的。我觉得老天爷还是比较眷顾我的,虽然没让我去画油画,但却用另一种方式让我把我喜爱的技能展示给大家。

  记者:这些年的留洋经历,对你的设计理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胡社光:我的每一场秀的主题都是与我的生活有关系的,比如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咸,认识了什么人,经历了什么,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所以我每一场秀的主题经常会是一个字,比如戒、喜,都是我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设计灵感。这么多年的国外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情冷暖。

  记者:这次在时尚权力榜上展示的“丝路·民族”又体现了哪些理念呢?

  胡社光:我是蒙古族的,这场秀讲的是我对自己民族的一种探索。我离开了故乡30年,我要用我知道的、体验的和这些年做服装的经验,尽可能展示我对蒙古族的理解。整个系列都是比较欧式的展示模式,但能明确感受到蒙古族的元素,比如垫肩、头盔等等。

  记者:每一个看过你作品的人都能从中轻易感受到厚重的中国文化,那么你对中国文化是如何理解的呢?

  胡社光:我是因为中国文化才回国的。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有太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创新的东西,其中也有一些还不够接地气的内容。我希望能把那些辉煌灿烂的文化与大家结合起来,用服装的手法将它带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去。我认为自己特别幸运的一件事,就是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记者:辞旧迎新,在2018年又有何新计划?

  胡社光:2018年是我的体育年,也将会是特别忙碌的一年。我自己爱好体育,在荷兰生活的时候非常沉迷足球。现在各个行业都在跨界,我就在想时尚与体育的结合点是什么,怎样在T台上把体育展示出来。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做成衣的,我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和一种精神。

  记者:在你看来,具体应该如何实现时尚与体育的结合?

  胡社光:今年,我打算把中国奥运精神的一些元素运用到设计中,让现代年轻人感受到纯正的奥运精神。我想把这种分量、质感和骄傲的民族精神,通过服装展示出来。而且这些服装不会天马行空,我想做的是能够日常穿着的。通过把运动服和潮牌融在一起,实现完全的跨界。

  记者:对于这种设计的跨界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胡社光:一个设计师只有国内会把他分得很清楚,比如婚纱设计师、礼服设计师等等。其实设计师就是设计师,什么都可以设计。例如我之前甚至设计了一个冰箱,在海外展出。所以说时尚是一个平台,不需要去寻找而是自己要搭建,而且要坚持。

 

  (来源:新京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sy.jp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