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质检 > 质检资讯 > 检测 > 正文 
 
  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成内衣“顽疾” 影响舒适度
2015-04-09
                                                               0

  日前,质检总局公布了2015年第1季度针织内衣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结果显示,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成为此次抽查的主要不合格项目之一。纤维成分有何作用?其不合格会对消费者产生哪些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检中心(福建)张玉莲工程师。

  “几乎所有类型的纺织品都可能存在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的情况。”采访刚开始,张玉莲便语出惊人。“但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没有那么严重。”话锋一转,她解释道,按照标准规定,产品用了什么材料是要明示的,如果明示内容和检测结果不一致或者有差异,就可判定为不合格。

  “最直观的就是买到价高质次的产品。”张玉莲说,比如,若产品标示的是纯棉而实际上是纯涤纶的产品,舒适度和纯棉产品相比会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小孩穿着时,由于不吸汗、闷热、摩擦刺激皮肤等,有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发红的情况。

  据专业人士介绍,服装面料中棉、羊毛等原料含量减少10%或者更多,消费者一般难以辨别,穿着舒适度差别也不大,但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生产成本区别则很大。纤维含量不合格主要有实测的纤维含量与标注值不相符、实测的纤维与标注的纤维成分名称不相符、产品无纤维成分含量标识3种表现。

  “整体来说,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是一个多发的现象。”张玉莲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导致这个项目不合格有多种原因,有些厂家以次充好,以劣充优,这属于主观故意的情况;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因为企业生产工艺上的变化和波动导致出现微小的不合格。比如当氨纶和锦纶交织的时候,氨纶因为弹性特别大,延伸性很好,在制作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张力的微小变动而导致氨纶的含量不足或者过多。单从检测数据上看,这些产品应该被判定为不合格,“但我个人的看法是,这种情况不应该算以次充好。”她说。

  张玉莲表示,这种非主观不合格还和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淡薄有关。若企业每一批次的原料生产出来后都进行相应的检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非主观不合格情况。“目前来说,大企业对质量把控相对比较好,但整体情况还很严峻。”张玉莲说,质量把关能力和企业的规模、品牌的知名度、企业自身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直接相关。一般来说,一些大型企业的质量把关还是比较严格的。但内衣产业门槛低,产业集中度也很低,很多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根本没有质量把关的能力或意识。

  记者查阅近几年的国家抽查数据发现,从2009年到2014年,针织内衣产品国抽合格率分别为90.3%(2009年)、95%(2010年)、92.7%(2011年)、90%(2014年)。针织内衣产品的主要质量问题涉及纤维成分含量、pH值和耐洗色牢度等项目。而综合其他各级监管部门多年来的监督抽查数据不难发现,纤维含量不合格已然成为针织内衣产品的“顽疾”,包括不少品牌服装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一些生产集中地的内衣企业像蚂蚁一样,遍地都是。”谈及我国目前的针织内衣产业现状时,张玉莲这样表述。据她介绍,整个行业目前小企业、尤其是微小企业特别多。在部分内衣生产企业集中地,绝大多数企业规模都很小,连标准是什么或生产过程大致有什么要求都不知道,就更无法谈及按照标准来生产。这也是目前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从标准上来讲,没有规定某种内衣必须要使用何种纤维,但是企业必须要标明使用的材料。其次标准对于纤维含量也有一个允许偏差的数值。”张玉莲举例说,若产品标明50%的棉和50%的涤纶,而实际检测中棉的含量是在45%~55%之间,则是允许的,这也就是标准规定的允差范围。如果允差超过±5%,就会被判定为不合格。“只要能进行相应的质量把关,我相信产品都是能合格的,但有些企业不根据自身实际,仅根据原料提供方提供的信息随便打一个标识,生产出不合格产品的情况就会很普遍。”张玉莲说。(中国质量报)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