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服装 > 国内服装 > 正文 
 
  花鼓灯舞蹈服饰的文化特征
2016-01-18
分享至:

  花鼓灯舞蹈的服饰不仅具备一般舞蹈服饰的夸张、浪漫、象征等特征,而且带有鲜明的戏曲艺术特点。

  花鼓灯作为汉民族舞蹈的独有形式,其服饰继承了民族风尚,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的。它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时一般的民间艺人表演时多为包头巾,这是当时社会大众服饰的重要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融合加深,尤其是元代异族统治的形成,花鼓灯舞蹈服饰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的风格元素。比如此时开始出现宽松大裆、裹腿裤搭配黑色短布靴等有着胡服特点的服饰。清朝满族政权的建立,又使得稍后的花鼓灯服饰带有满族服装的印记,而且这种影响还十分突出,表现在服饰中随处可见的对襟、滚边马褂和立领、盘扣小短褂等,民族特色极为鲜明。服饰的变迁反映艺术发展与时俱进、因地制宜,随历史和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演进。从日常生活而来的花鼓灯舞蹈服饰,由单一民族符号向集成民族符号迈进,从而使其获得最大面积的受众覆盖。  

  淮河流域是花鼓灯舞蹈的诞生地,在我国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区域的人民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性格等方面,都是南北融合、兼而有之的。因此,花鼓灯舞蹈不仅有着南方文化的灵活通变,也有着北方文化的执着坚守。表现在舞蹈服饰上,那就是对基本风格的坚守和陈腐部分的扬弃。比如,由于受封建制度和意识的束缚,直到清朝末期,“兰花”的造型一直都系“遮脸羞”、扎“勒子”,主要是为了遮蔽或者破坏女演员面部的美观和完整性,以免“有伤风雅”。辛亥革命后,随着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消亡,这种装饰立刻退出舞台。为了表现淮河沿岸人民的奔放,“兰花”的服饰妆容一直坚守红、绿、黄等纯度和亮度较高的色彩,使整个服饰风格显得热情而奔放,充满生机,涌动着强烈生命感,给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虽然有时也采用白、粉红、浅蓝等纯度和亮度较低的色彩,但其目的仍是为了构成对纯度和亮度的对比,让整个风格在色彩搭配上显得既强烈张扬又清新淡雅。那些深受百姓欢迎的装饰图案,如高贵华丽的龙凤,典雅优美的花卉,还有那些装饰效果十分浓烈的钉珠刺绣,袖口、领口、门襟、下摆等处镶边一直保存至今天。

  其实,花鼓灯舞蹈的服饰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是劳动者的舞蹈,是人民的欢歌,它的服饰既有表演性、艺术性要求,又包容着生活性、随意性,满足劳动者以花鼓灯舞蹈自娱自乐的需求。比如,花鼓灯舞蹈服饰“上衣下裳”的形制就是从普通劳动者的服装沿袭下来的。普通劳动者在劳动之余,兴之所起、情之所动,只要扎上一根腰带就可以舞动起来。他们自身的衣服就是表演服装,无需专门置办。毛巾围兜自然演化为表演服装。这也是花鼓灯舞蹈在淮河两岸得以普及并绵延千年的原因之一。

 

  (安徽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