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起大同路、南至陇海路、西接一马路区域,密布着银基广场、世贸购物中心、锦荣商贸城、金城服饰广场、天隆服装城、恒泰童装广场等服装市场,合围成久负盛名的郑州火车站服装商圈。 20多年过去,如今,弄潮儿成了老人,郑州火车站服装商圈却越来越年轻,小铺林立,廉价批发已成为过去时,等待掘金者的是颜值升级、硬件升级的全新时代。 服批“一代” 服装商圈的最早受益者 早已身家千万 那个年代,这些嗅得先机的弄潮儿入驻银基广场(原名银基商贸城),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忙。然而,正因为有胆识和苦干,他们成为服装批发行业的最早一拨受益者。他们被银基恩赐和厚待,苦劳转变为财富,完成财富质变和人生逆袭。 22年前,李玮还是一个会计员,大专毕业,一月能拿110元工资。银基一期开业,李玮最早一批进驻,做散货起家。 她经历了价格恶斗的时代,后来第一家做品牌代理,实践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特许经营模式”。 “那个时候的特许经营,从我们开始。但这种模式有很多漏洞,假货横行,最终退出,以失败告终。”她说。 19年前,苗轶还是郑州老商城大厦帮人卖鞋的伙计。那个年代,温州商人大量进驻郑州,接手了很多国企,他从结识的温州商人处打听到银基五楼有鞋业卖场,不收租,只提点。 在那个“只要进点东西就能卖”的年代,财富的积累多半靠胆识和苦干。苗轶慢慢做大,从一个小柜台到两个柜台,从五楼搬到负一楼,店铺增大到100多平方米,转型做零售,开加盟和直营店。他成了别人口中的“苗总”。 9年前,刘超刚大学毕业,前路茫茫,听从家里人的劝说,“下去吧,店里缺人”。一开始,他帮家里销售库存,处理库存过程中,思维放大,“把姐姐的店接过来了”。 22年后的今天,第一批火车站服装商圈服装人,早已身家过千万。李玮的品牌年交易额过亿,苗轶的直营店遍布河南,刘超开始从香港拿货,拿下300平方米的店铺轻而易举。 他们所赖以生存的郑州火车站服装商圈,也在改变。 然而,更大的挑战汹涌而来。 服批“二代” 从散货到品牌商 硬件老化,电商追身,新建市场增多,消费口味变化快,火车站服装商圈服装人在想着如何变身。 2016年5月27日,王德耀在银基7楼开了家品牌店,400平方米的店铺,融合了服鞋零售、图书馆、咖啡吧,装修透着浓浓的小资情调。 这与他16年前初到银基做的散货批发迥然不同。 “很多人从散货批发转为品牌运营商,打造自己的零售运营团队、生产设计团队,涉及全程的供应链管理,早就不再是单纯的批货发货。过去是批发夫妻档,妻子守着店做销售,老公常年在广州负责采购,现在都是公司化品牌化运作。”王德耀说,眼下,他的几十家品牌店遍布全国。 与此同时,批发商功能在减退甚至消亡的说法越来越多。 “终端零售商绕过代理商,直接和厂家对话,这逼迫代理商开始转型自己做品牌,直接参与选购、原料加工、设计,工厂成了代加工点,而这些曾经的代理商更懂面料、版式和市场喜好。”郑州火车站服装商圈一市场管理方资深人士称。 逾20年的火车站服装商圈在默默遵循着一条变化路径——跑量为主的散货批发到区域品牌代理到自己做品牌商,“批发商转为运营服务商、渠道商转向品牌商”。 买手集合店 遍地开花,一站式购物 嘬一口咖啡,翻几页书,逼格满满的环境,周遭放置着原创潮品,随处可见貌美如花的95后美女导购。服装店变得越来越不像服装店,它有个新名词——买手集合店。 仿佛一夜之间,郑州火车站服装商圈的买手集合店蔚然成风。这是又一大改变。 “特征就是小众和有调性,多是自主品牌或原创设计师品牌。身边越来越多月薪3000到5000元的工薪族,愿意花掉2000元买个锅,哪怕很贵,但要买最好的。买手集合店就是这种感觉。”苗轶这样解释。但时尚买手集合店存在诸多误区。 “并不是把所有产品放进去,这样太散,没有调性。” 苗轶称,“应该是同心多元:不光是产品多元,还要模式跨界,含有咖啡、花店、书籍、茶具、棉麻服装、鞋类等。” “‘同心’主要指的是定位,包括价格定位和风格定位,快品潮牌,能产生为之买单的向心力和黏性;买手集合店性价比高,因为直接和源头对接,省去了中间代理商环节,价格比较有吸引力。”苗轶称,买手集合店实现了一站式购物。 集合店给“高龄”服装商圈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除了增加商场的品牌丰富度、给消费者更多购物的新鲜感之外, 有研究表明,消费者在集合店里停留的时间超过单品牌店3倍以上,集合店模式能够减少租金压力和人力成本。 硬件升级 高颜值造就美好体验 “大龄”商圈变得越来越年轻,最明显的体现是,颜值升级。 更大的体量、更多元的业态、更先进的硬件,中部大观国贸、钱塘衣城、欢乐湖童装购物中心等待开业市场,作为新型商贸综合体,刷新老商圈颜值。 老市场也换新颜。不久前,世贸购物中心首家主题时尚街区“赫界”开业,集合“潮牌、新品、原创、集合店”四大基调;锦荣商贸城正在酝酿立体街区项目。 2011年,银基广场就开启了主题商业街区的升级,至今九大主题商业街区已经成型,有樱花街、巴黎街、芒果街、柠檬小镇、钢铁侠大道、变形金刚大道等。 “老的商场,新的概念。不光是买东西,而是逛街,我们在往上走,讲故事,转型做主题式专业服饰市场。改变不是把墙刷一刷,而是以商户需求为出发点,注重线下体验感。”老市场一管理人士称。 服装专业市场越来越不像一个市场,而是购物中心。电商追身的当下,消费者转向线上,但是线下的实体体验并不能被替代,升级硬件、革新体验感成为商圈服装人挽留顾客的求变路径。
(河南商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