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午后,30岁的苗族妇女杨学菊正忙着在院子里撕麻皮、纺麻线,为制作苗族服饰精心准备着。“一定要拥有一套美丽的盛装。”她说。 杨学菊是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土皮太村村民。她所说的苗族盛装由包头、上衣、披肩等大小18件套组成,被形象地称为“十八一朵花”,也因其色彩斑斓得名“五彩霓裳”。 尽管从小就开始学习制作苗族服饰,如今杨学菊依然需要在婆婆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所有工序。“过去有段时间由于缺乏制作的麻原料,苗族服饰制作手工艺濒临失传。”她一边纺织一边说。 土皮太村党总支书记段开荣介绍道,随着2006年昌宁苗族服饰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宁县积极争取麻原料种植项目。2014年起,耈街乡每年种植100亩麻原料,分布于土皮太村和打平村的7个苗族聚居村民小组,每亩补助种植户500元。 “近年来,县乡还通过建设传习所、开展培训等措施保护传承苗族服饰。”耈街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苏强介绍,“十二五”以来,昌宁苗族服饰共获中央专项保护资金115万元、各级各类资金350余万元。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