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服装 > 国内服装 > 正文 
 
  从生产方式到销售模式 余杭服装企业“突围”有招
2020-12-07
分享至:

从生产方式到销售模式 余杭服装企业“突围”有招

  12月的杭州余杭葛家工业园,进进出出的车辆川流不息,一袋袋的原料被接连搬到生产线上。服装企业一年最忙碌的时候,又来了。

  作为“杭派服装”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基地,余杭乔司街道生产型企业多达1300余家,服装企业占比在90%以上,集聚外来务工人口近30万。这里也因此成为杭州服装产业的风向标。

  “双十一”的订单还在扫尾,“双十二”的订单很快就到,又逢冬装和春装交替生产的季节,今年冬天,余杭区的服装生意比往年都好。

  订单逆势增长20%

  疫情后,企业快速恢复活力

  “咔嗒嗒、咔嗒嗒”的缝纫机声音从裁剪车间从葛家工业园综合体杭州赟鼎贸易有限公司里传来。一排排工人被各种颜色和材质的布料包围。沈源捡起地上的布料,踩着缝纫机加工,几分钟后扔进了另一旁的框里。

  94年出生的沈源,从大连的服装加工厂离职,转而到了杭州,一做就是三年。“杭州这边工资比老家高,按件计算,每个月下来基本都可以过万。最重要的是厂里订单也稳定,我们不用经常换来换去。”

  年后的疫情大考,让许多行业的“未来”提前到来。作为“未来”之一的“线下门店线上化”,在一瞬之间变成了必备的生存能力。

  一直以来就主打线上销售的赟鼎,就没有受到影响,反而逆势增长。“今年是服装大年,生意非常好。”赟鼎负责人缪彬彬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东南亚等地疫情严峻,外贸订单陆续回流,他们也接到了不少外贸订单。“还有可能是因为预计今年比较寒冷,所以冬装的需求量也大了许多。”

  而杭州奈赫服饰有限公司,也在今年重点发力直播电商。企业负责设计、加工、打样等,并寻找电商企业和主播合作,通过淘宝直播打开销路。“今年订单量增长达20%-30%。”企业负责人叶金荣说。

  在葛家工业园的综合体这一幢楼里的50多家企业,基本上都有相似的感受。一方面是因为海内外订单一起涌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复工复产的速度快。据了解,当地今年通过深化“三服务”工作,尤其在服务企业上,加大了力度与频次,包车专列助力企业员工返岗,从江西、湖南、接回员工200余人,同时还联系银行提供信贷支持政策,缓解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

  缪彬彬说,往年一年的订单约30万件,而今年则预计增长了25%。订单增长本是件令人开心的事,但他与此同时也遇到了新的问题。“我们发现熟练工难招了。”缪彬彬说。企业生产线上的员工在60人左右,可以满足日常需求,但在这样的旺季,他们还是期待能招到更多有经验的员工。

  搭建供与需的桥梁

  供应链,“串”起服装行业全产业链

  其实,企业面临的招人难问题,背后是用工资源的一个不平衡现象。在淡季的供需关系是用工大于需求,而现在的旺季恰恰相反。

  如何能够精准对接需求关系,平衡用工,既能在旺季满足用工需求,也不至于在淡季产生员工因订单少、工资低而人员流失?

  据悉,余杭当地从去年开始就引进了服装创新综合体概念,目的就在于利用大数据更为集约化地分配订单,更加合理有效地做好劳动用工的人力资源的配置。今年,还通过“低散乱”企业的整治,还腾出了空间,引进了得体供应链公司,目前已入驻到三鑫园区,正在紧锣密鼓装修中。

  据悉,得体供应链公司租赁厂房约1万余平方米,明年预计投入设备资金1000万元。“主要就是做成一个制造空间,得体供应链公司提供生产场地、设备和人力,服装班组可以拎包进驻。而企业只需要寻找订单,设计样式即可。”综合体负责人王伟力说,通过跨地域性接单的手段,平衡全年用工需求。

  此外,还有不少大中型服装企业投入研发资金,探索发展智能制造之路。通过现有设备改造,推动“机器换人”,在减少用工的同时,还降低了对人工熟练水平的要求。多措并举之下,不仅有效解决了用工缺乏,也缓解了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带来的压力。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sy1.jpg
从春天出发,凝心聚力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