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服装 > 国内服装 > 正文 
 
  二人台服装制作技艺:匠心传承 贴近时代
2023-06-27
分享至:

二人台《卖菜》中男女演员的戏服衬托出剧情的热闹欢快。

 

秦果菊展示二人台戏服。 记者 高瑞锋 摄

 

二人台《走西口》戏服。

 

二人台中的媒婆戏服。

 

二人台对唱女演员戏服。

 

二人台《打金钱》中的头饰。

 

二人台戏服每处细节都透露出制作者的精益求精。

  内蒙古地方戏二人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150多年的历史。

  在二人台表演艺术中,色彩斑斓的戏服对演员塑造角色起到了烘托作用。150多年来,二人台服装随着二人台的发展传承,也经历了多次改良,现在展现在舞台上的二人台服装,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又有着符合现代审美的潮流特色,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在体味着“传统+现代”的服饰之美。

  多次改良 贴近生活 

  今年79岁的杜荣芳退休前,是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二人台艺术表演的老师,在当老师之前,还有着20多年的二人台表演经验。

  杜荣芳说,早期的二人台都是以打地摊的形式演出,演员的衣服都是自己的,没人在意好看不好看。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演员在台上表演时,女演员用当时流行的红市布做个大襟的袄和裙子,男演员用黑市布做个裤子,算是演出的戏服,如果发现台下观众有好看的衣服,会借来穿。“也不会白借,就是会让出借衣服的观众免费看戏,那个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多是看戏,当然愿意啊。”杜荣芳笑着说。

  1953年,政府把散落在民间的二人台演员招收在一起,成立了绥远省前进实验剧团,二人台开始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政府拨款的支持下,二人台开始从服装、头饰等方面进行改良。演员的装扮借鉴晋剧的装扮,女演员开始包大头,穿的是和晋剧小旦一样的戏服,裙子上绣花,戏服的面料换成了缎子、绸子一类的。

  “像《打金钱》演员的戏服上会绣金钱,这样更符合剧情。”杜荣芳说,不仅如此,演员也开始重视化妆,著名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刘全第一次化妆,是请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康翠玲的母亲金玉玺化的。

  1963年,二人台戏服再次迎来改良,向越剧靠近,女演员不再穿小旦的戏服,也不再包大头,随便梳个辫子就可以。

  为了让戏服更加符合二人台“接地气”的特点,上世纪80年代,呼和浩特市二人台有关方面的领导专程去兰州学习取经,请对方设计了二人台新式服装。这次的戏服更加简单,男女演员的戏服均使用薄薄的乔其纱面料,女演员的是一个袄、一件裙子,头饰只戴头箍。

  “二人台戏服像它的剧情一样,越来越贴近生活,易于被群众接受,但又比生活中的服装美。”杜荣芳说。

  潜心钻研 技艺出众 

  走进呼和浩特市级二人台服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秦果菊的家,第一眼就被屋里一面墙上挂满的各种戏服惊艳了,白袄、粉裙、绿裤、蓝坎肩……

  “这是给几位外地顾客做好的,抽个时间给他们邮走。”秦果菊说。

  秦果菊今年51岁,1991年,19岁的她从老家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来到呼和浩特市学习裁剪服装技艺,出徒工作几年后,好学上进的她又来到内蒙古青城职业学院进行了短期进修。之后,秦果菊开始从事蒙古族服饰加工。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来到位于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大院的一家服装厂上班,专门给二人台演员做戏服。

  进厂第一天,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服装,秦果菊感觉自己“来对了。”但是,就在她满心欢喜之时,一位老员工告诫她:“做二人台服装和做其他衣服不一样,你得先了解剧情,了解角色定位,这样才能做二人台服装。你知道二人台吗?了解二人台吗?”

  听到这一连串的提问,秦果菊不慌不忙地回答:“我的老家在乌兰察布,那里的人们喜欢二人台,也经常有二人台剧团前去演出,小时候每次剧团来演出,我都看不够,我非常熟悉二人台。”

  秦果菊没有吹牛。在随后的工作中,她先从机工做起,经她手缝纫出的戏服线条流畅,针脚又匀又密,有时候也会上手裁剪几件简单的戏服,演员穿上舒适又有型,很快得到了厂长的表扬。

  一年后,在厂长的要求下,秦果菊从机工转为裁工,正式给二人台演员做起了戏服。

  秦果菊对待工作认真又细心,经常在演员穿上新戏服首演时,跑到现场观察新戏服在舞台灯光下的演出效果,如果不好,会及时进行调整。

  “不能让演出效果的遗憾出在戏服上。”秦果菊说。

  传承创新 声名远播 

  2011年,因为要照顾家里生病的老人,认真执着和技艺精湛的秦果菊无奈辞职离开了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没想到,很多演员追上门请她做戏服。

  思量再三,割舍不下二人台情怀的她又拿起了剪刀和软尺,在家里开始了二人台服装的私人定制。

  高中毕业的秦果菊肯动脑,善动脑,为了让戏服跟得上时代潮流,吸引年轻观众,这些年来,她不断地对传统剧目的戏服进行改良。

  “《走西口》是部清末民初的老戏,女主玉莲的戏服最早是红花袄、蓝裤子,后来面料换成了缎子,再后来,考虑到玉莲是新娘,就做成了禾服。现在,为了方便演出期间打理,我又把料子换成了重磅纱,非常受演员欢迎。”秦果菊说,“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管面料、样式怎么变,玉莲的上衣款式永远是偏襟的,就这一点,就突出了那个年代的味道。”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通过微信来和秦果菊订做二人台戏服,这样一来,如果顾客告知的信息不全面,做出的戏服穿上可能就不好看。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秦果菊在微信上和顾客沟通时,总要多问几句:“是否有肚腩?腿是否比较细?是否驼背?”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啰嗦”,不管什么样特殊身材的顾客,穿上秦果菊制作的戏服,总能扬长避短,以最美的形象站在舞台上。

  现在,秦果菊的私人定制作坊虽然店面不大,只有她和老公两个人在忙碌,但是,她的名气已经传到了陕西、山西、河北等二人台流行的地方,经常有这些地方的二人台专业剧团和爱好者找她定制戏服。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批量制作戏服,在网上售卖,这样就可以有更多需要的人穿上我做的戏服。但是,苦于人手不够,短期内实现不了。”秦果菊说,“不过,身为非遗传承人,我会把这项技艺传给更多的人,让他们帮我实现这个愿望。”(记者 高瑞锋)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贾奕村摄)

  (来源:内蒙古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