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本网专区 > 正文 
 
  丹藏淳治:经编产业中的白求恩
专访浙江省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浙江万方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兼高级工程师丹藏淳治先生
2012-05-24
分享至:

 
  随着一声声憨态可掬的“你好、你好……”正式拉开了笔者为期两天的对浙江省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浙江万方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兼高级工程师丹藏淳治先生的访问。60多岁的丹藏先生在马桥街道志愿工作已有5个年头了,说起5年中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以及工作经验,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丹藏先生出生于1945年,从18岁进入日本尤尼吉可公司开始自己的经编之路直至60岁退休,他在经编技术方面钻研了40多个年头,从最初的摸爬滚打、跌跌撞撞到现在的炉火纯青,从机器零件的拆卸到经编技术的开发,这一路走过来的风风雨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逾半百的老先生身上那种执著、坚韧、耐苦的品质。丹藏先生在工作态度上最深恶痛绝的就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技术性人才”,因此,凡事他都提倡身体力行,亲历亲为。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来形容这位实干家,一点也不为过。谈及他如何萌生到海宁来志愿参加工作的想法时,老爷子笑得很开怀,他说:“我在中国寻求一位理念上不谋而合的盟友,从事着自己希望的事业,报酬不报酬从来不在我的考虑之列。”

  “我不努力,也不勤奋”
  20世纪60年代,高中毕业的丹藏先生进入了日本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织造公司尤尼吉可,这一干,就是40多个年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在丹藏身上有很好的体现。他认为,书看得再多,不如自己去多实践的效果好,这既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增加自己的经验,一举两得。他坦言自己的经编之路是在无数个挫折中,披荆斩棘走过来的。丹藏深有体会地给我们讲起了他自己的经验。有一次,在布料生产中,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未经过物性起球测试这一个流程,导致公司在名誉上和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虽然后来事情解决了,但是这也让丹藏先生更加坚信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也告诉我们,虚心向自己的前辈学习,吸取他人的工作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
  生活中的丹藏先生是一个十分健谈开朗的老人,然而,一进入工作状态,他就立刻变成了一个“斤斤计较”的“督察”。在成品仓库车间,工作人员在检验切断有疵点的布料时,通常都会习惯性地多划一点。为此,丹藏先生特地自拟了一份剪疵、拼幅接头的“注意要点”,列明剪疵拼接的规则,并且向大家说明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浪费,降低损耗。刚开始,大家都很难自觉转换过来,然而,在他持之以恒地带动下,大家现在都已经能够自觉地做到这一点了。他总是这样,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的工作伙伴,感动着自己在中国的“家人”。


  “我们都坚信‘德于先,利于后’”
  浙江万方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毛伟华先生跟丹藏先生不仅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他本人更把老先生视为在工作理念上“志同道合”的好友和长者。谈到丹藏淳治先生,他的感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然,他也阐述这里的“朋”是指在工作理念上与自己不谋而合的盟友。万方新材料作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一家龙头企业,自成立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效益为先”的服务宗旨。而在采访中,毛伟华也多次强调公司在运作上,首先突出的是“效益”,而非“利益”。对公司职员的人身安全及基本权益负责,对合作方负责,同时也对生态环境负责是他们的追求,而在此基础上的效益最大化才是万方人的目标。而在与丹藏先生谈及这一公司理念时,他们是不谋而合的,这也正是丹藏先生在自己退休之后,愿意不辞辛苦千山万水地从日本来万方的原因之一。与毛伟华谈及丹藏先生充满魅力的人格,他也有自己的体会,“如何看待丹藏先生,了解他的个人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活着对这个社会没有什么贡献,那与行尸走肉是无异的。对于自己的工作,他愿意做,喜欢做,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花甲之年,仍然坚持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做一名志愿者的原因。而我们能够共事,在价值观方面是拥有相同看法的,我们都坚信‘德于先,利于后’的理念,希望能够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奋斗理想!”


  “是良师,更是诤友”
  在工作上,丹藏先生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倾尽全力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公司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微不足道的细节,还是在技术开发上,老先生都是那么尽心尽力。然而,私下的丹藏先生却没有一点长者的“严肃之态”,与员工打成一片。
  谈及丹藏先生的时候,车间里的工人都充满着喜爱和敬佩之情。在公司里,丹藏先生每天早上都会先在公司车间里走上一圈,从整经车间到经编车间再到定型车间,看看生产中有没有什么问题,最后回到成品仓库,在疵点检验处帮着搬搬东西,裁裁布。在车间里碰到的员工都会讲这样的小事情:在验品车间,工人们都习惯把剪下来的纱头随意丢弃在地上,丹藏先生看见了,总是默不作声捡起来,他日复一日这样做,时间一长,虽然他并没要求别人效仿自己,但是车间工人们都能自觉地将剪下来的纱头放置一处,等待回收。他做的都是琐碎的杂事,然而,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人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丹藏不仅是我们工作上的良师,更是我们生活上的诤友,我们经常和他开玩笑。一开始,我们也不是很理解他是为了什么只身来到中国,直到我们听到他的经历,看到他的工作成绩时,我们都敬佩他,这也是我们自己需要反思学习的地方。”车间的王大姐这样表述了自己的见解。可以说这不仅是她个人的,也是公司员工们对丹藏先生身体力行的工作态度的耳濡目染下的结果。 (E04)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京津冀纺企齐聚高阳供
sy.png
光荣属于劳动者 CTEI
00.png
要打破生产方式的路径
sy.jpg
“数”说纺织:2025年
sy.jpg
AI遇到时尚,中国服装
sy.jpg
聚焦东方女性匠人!五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