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时评】“用工难”:连续剧还是变奏曲?
2012-03-01
分享至:
 
    年节已过,沿海地区又拉响新一轮“缺工警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用工短缺、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形势日趋严峻,“随找随有”的工人变得不好找了,“人口大国”却连续多年为劳动力不足而惆怅不已,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更是因此格外纠结。

    每个春天都在上演“用工难”,今年似乎跟以往又不完全一样。以农民工群体为中坚力量的用工市场,正迎来多种变化。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是否真的已从过剩转向紧缺?是连续剧还是变奏曲?怎样才能让局面改变?该如何解读“用工难”释放出的信号?

 

     1、供求结构发生变化?

    广东千里马布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  陈丽珊:

    年后,大部分企业的老板早就上班了,但工厂还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用工难已经成为纺织行业的常态,尤其现在要招一名技术工人更是难上加难。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江永红:

    价格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机制的结果。如果一定说“用工难”这个提法有夸大事实的成分,那么更加严谨的表达方式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比已经较早年有了很大变化,早年供大于求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尽管各地在统计口径上或有所差别,但谁都不会否认存在这个变化的事实。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社会学家 杨建华:

    在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将会是个长期趋势。随着城市生活成本上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逐步改善,产业工人“回流”会更加明显。同时,因为职业教育“缺位”,浙江省内劳动力平均年龄为43岁,相较于省外劳动力32岁的平均年龄,已经出现老龄化趋势,产业工人“后继乏力”。

 

    2、供求结构发生变化?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穆光宗:

    “用工难”表面看是劳动力供不应求,自2004年以来,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净增长量都低于新增加劳动力需求量,两者之间差距逐步扩大。但这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数量供应型短缺;二是供求错位型短缺;三是需求过旺型短缺。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张车伟:

    正是因为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变化,才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用工难现象,但由于东南沿海之前主要靠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发展,这便导致一旦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工人选择性变多,东南沿海地区就变成了用工难的重灾区。

 

    3、加薪根治“用工难”?

    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茶山分会秘书长 许建平:

    许多小型企业的薪酬存在一定的“水分”,有些奖金、福利根本没有写进规章制度,在落实薪酬制度时与招聘会上的承诺大相径庭,导致很多的务工者宁持观望态度,也不愿立刻进厂打工。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周德文:

    简单加薪“治标不治本”,增强创新能力才是根本出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营销创新等,既能提高产品质量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摆脱“用工难”、“加薪潮”的影响,以保持企业持久的生命力与发展力。

    义乌双童吸管有限公司董事长 楼仲平: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增长的比例一直跟不上财富增长比例,韩国、日本在跟我国同等人均GDP的发展阶段,工人工资水平也远超过我们。因此,劳动力加薪的趋势是必然的,企业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4、择业观念需改变?

    山东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秘书长 尚青:

    就业难,招工也难,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企业希望招聘到有一定素质与能力的工作者,尽快适应工作,但市场供给往往与需求脱节。对大部分企业而言,“招工难”主要是招聘不到较高素质的人才。如果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不解决,高校的教育机制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改变,困扰企业的“招工难”就将长期存在。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大四学生 王成锋:

    良禽择木而栖,伯乐相马而用。找工作是双向选择的事情,作为应届毕业生来说,不应该要求太多,在薪酬过得去的条件下,只要企业能多给大家提供一些培训提升的机会,能真正让我们发挥才干,并让我们得到长足进步,就应该满足。找工作,“钱途”当然很重要,但通过工作提升自己更重要。

 

    记者短评
 
     不管“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真的来到,不绝于耳的“用工难”之声都催促着人们思考现实的解决路径。

    首先,要意识到人口亏损的时代已拉开序幕。换言之,“用工难”问题会愈演愈烈。其次是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用工单位要在共建、共融、共享的价值体系中赢得职工青睐,例如,为新老员工统一上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等做法。再次要提高用工效率。

    但以上措施不是根本解决方案––“用工难”汹涌而来,如果不涨工资或涨少了,就招不到工人,中小企业照样活不下去。长此以往,中小企业很有可能陷入“加薪是死,不加薪也是死”的魔咒。要摆脱这种魔咒,企业必须转型升级。低工资、拼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唯有转型升级才能重拾优势。

(纺织服装周刊 王山山)

(E01)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国
01.jpg
“承上启下 多元创新
sy.png
统一思想探寻发展新路
360.jpg
首届中国(渠县)户外
360.jpg
【专题报道】中国首届
360.jpg
【专题】波司登发布ES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