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企业信息 > 正文 
 
  恒力三十年:传奇与新生
2024-12-17
分享至:

  在纺织化纤行业里,恒力是个传奇。

  从江苏吴江一隅三亩三分地起步,陈建华凭借着一腔孤勇与埋头苦干,带领恒力闯出了民营化纤企业30年前未曾敢奢望的成就。

  从一家只有27名员工默默无闻的小纺织厂到拥有今天19万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超八千亿元的行业巨擘,陈建华带领恒力乘着时代东风一路高歌猛进,建成九大生产基地,实现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跨越式发展。

  今天,恒力集团已成功打造“原油—芳烃、乙烯—精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聚酯(PET)—民用丝及工业丝、工程塑料、可降解新材料、薄膜—纺织”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全球产能领先的PTA工厂之一、全球领先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和织造企业。2023年,集团总营收8177亿元,位列世界500强第81位、中国企业500强第25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5位,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国就业先进企业”等殊荣。

  恒力缔造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代传奇。

  2024年是恒力集团成立三十周年,从1994年到2024年,回溯时光的长河,恒力一路走来坚守主业、立足实业,打破了国际垄断、扭转了行业格局、重塑了标准、树立了标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笔一划的背后皆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风骨与情怀、奋斗与坚持、理想与信念。

  三十年家国情怀

  初心从未动摇、激情依然澎湃

  作为民营企业家的代表,陈建华身上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他曾表示:在行业内,国家缺什么,恒力就做什么!行业哪里薄弱,恒力就发展什么!回望恒力的每一步重要战略抉择,都是紧紧围绕国家与产业所需布局发展。

  2010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东北振兴的战略号召,恒力集团北上入驻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的大连长兴岛,削峰填海,开荒造地,投资建设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围绕建设“最安全、最环保,内在优、外在美”世界一流石化园区的目标,一次性规划石化、炼化、化工三大板块。产业园80%装置做到了全球规模最大、效率最优。其中,恒力石化年产PTA1700万吨,规模为全球最大;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国家对民营企业开放的第一个重大民营炼化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刷新了多项行业纪录;恒力150万吨/年乙烯实现大连“百年乙烯梦”的同时,有效缓解了辽宁地区“油头大、化尾小”的问题,大幅降低我国对乙二醇、聚烯烃等高端化工原料的进口依赖度。

  2020年,为积极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恒力集团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恒力(长三角)产业园,聚焦新材料。该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是全世界聚酯薄膜行业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项目,生产的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功能性塑料可应用于包装材料、电子电气、光学材料、信息技术、新型装饰、建筑、汽车等领域,部分高端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前景广阔。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恒力积极响应,先后在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投资建设新项目,沿着“一带一路”沿线插上一面面恒力之旗。恒力(泸州)产业园可日产各类高档纺织面料200万米;恒力(贵阳)产业园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数据化生产;恒力(惠州)产业园已全面投产,可年产PTA500万吨。

  2022年,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决策部署,恒力集团迎难而上,跨行业挺进船舶制造业,专门成立恒力重工集团,竞拍收购闲置十年之久的原STX(大连)资产,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船舶建造基地,重点发展船舶建造、海洋工程、发动机、精密铸造等板块。随着恒力重工产业园全面运营,恒力重工自主生产的第一台发动机成功交付,恒力再次不负众望,成为民营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生动实践,打造出了新时代东北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悉,目前恒力重工新造船订单已排至2028年,全面建成后,预计年钢材加工量230万吨、年生产发动机180台。

  从长三角到大连长兴岛,再到四川泸州、贵州贵阳、广东惠州,再到跨界造船,恒力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同频;陈建华践行着“国家缺什么,恒力就做什么”的一诺千金,践行着“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初心从未动摇、激情依然澎湃。

  三十年创新发展

  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蜕变之路

  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语境下,恒力迅速找准方向与定位,将重心聚焦在以新能源、新材料板块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领域,并已形成对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恒力集团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点布局新材料产业基地后,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项目、锂电隔膜项目、PBAT/PBS类生物可降解材料项目的逐一落地使得恒力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绿色低碳聚酯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了集团从传统聚酯材料向新型绿色聚酯材料的蜕变,将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开发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与功能性产品,部分产品可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解决一部分“卡脖子” 问题。

  石化板块是恒力产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身处传统行业,但恒力积极链接新技术为产业焕新。恒力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聚焦推进炼油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项目彻底改变了传统炼厂的催化、焦化路线,在全球首次应用全加氢工艺,开辟了分子炼油的先河,将原油利用率提高5%,实现了燃料型炼油厂向化工型炼油厂的转型,并重点瞄准芳烃下游聚酯类产品,以及烯烃下游的精细化工、特种新材料方向,着力在新材料领域寻求突破。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出台《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新建项目向全加氢、分子炼油转变,肯定了恒力炼化项目的创新、示范意义。

  纺织化纤板块在今天依旧是恒力产业的重要板块,在行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恒力重点发展绿色纺织品、功能纺织品和技术纺织品。“十四五”期间,恒力集团重点建设了苏南基地的功能性纤维、工业用纤维重点项目,苏北基地和西南基地的高端纺织项目,全部采用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建设,以创新驱动,大幅提升了集团纺织化纤板块的高端化水平。其中,苏州基地在“十四五”期间分期建设的年产60万吨高性能聚酯工业纤维项目,不仅将企业打造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用纺织纤维生产基地之一,同时打破了高性能聚酯工业纤维的多项技术垄断,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200多件发明专利,获得了中国专利奖4项,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最集中、产品种类最丰富、智能化生产程度最高、应用领域最广、品牌影响力最大的恒力高品质工业纤维研发、制造及应用体系。

  三十年专注实业,坚持创新驱动,陈建华带领恒力描画出了一幅传统产业转型提质、新兴产业乘势而上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当下,恒力新的蝶变也正在酝酿。

  三十年绿色转型

  擘画最具竞争力的“绿色增长极”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谁拥有绿色谁就拥有明天。

  近年来恒力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推动从能源系统、新项目建设、生产方式等维度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让企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行越远。

  在“双碳”政策的引领下,恒力集团积极落实“全产业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建立之初就确定了建设“最安全、最环保,内在优、外在美”世界一流石化园区的目标,通过选用国际一流的设备和工艺,实现本质节能,同时,上下游流程联合、物料互供、能量耦合,实现生产全过程节能。目前,园区三家企业全部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连续多年被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评审为“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并被评为“2023年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

  通过技术攻关,产业园首次将“嵌入式污水处理”的理念应用在石化行业,处理后的污水COD在15mg/L以下,远远优于国家50 mg/L的标准,中水实现全回用,创新成果获得“中法团队合作创新奖·气候特别奖”、国际水协“改变行业的技术革新奖”等多个奖项;结合临海资源优势,在行业内率先采用海水密闭冷却系统,取代传统工业凉水塔,在全球首次将石化低温废热用于海水淡化,每年可省出10万个家庭的用水量。

  而在绿色产品方面,恒力集团积极响应国家限塑号召,向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领域进军。自主研发的PBS类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可以在堆肥条件下,180天内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降解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反而可以产生有机肥料。

  除此之外,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也是集团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不断增加清洁能源投入,加快光伏并网,维护能源安全。目前,恒力集团旗下各产业园整体规划超23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产能,已建成装机容量超50%,实现绿色低碳与经济效益两翼齐飞的绿色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恒力集团绿色转型的脚步铿锵有力,“绿色恒力、生态恒力、和谐恒力”已然从愿景成为现实。

  三十年为梦而驰,恒力闯出了一条创新之路、绿色之路、新质之路;三十年纵横天地,恒力不断进化、超越终成民营化纤纺织行业的一代传奇。三十年对恒力来说是新的起点,再次踏上梦想的征途,恒力将续写新的传奇篇章。

  (来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1.jpg
守正创新荣膺担当,中
360.png
聚焦羽绒服主业 波司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