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赵海:从棉田里走出来的育种专家
2019-04-09
分享至:

  从事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22年,赵海用实干托起梦想

  冬天的新疆,室外天寒地冻。但在海南的南繁育种基地里,一个身影正头顶烈日,在棉田里忙碌。

  22年间,他从事棉花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主持完成省部级、地区重大科研、推广项目课题10余项,在《中国棉花》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农林渔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丰收奖”1项,获兵团、地区科技进步奖10余项。

  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石河子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棉花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赵海。

  这是一位双脚沾满泥土、从棉田里走出来的育种专家。

  一

  2018年入冬后,赵海远赴海南的南繁育种基地,投入到紧张的棉花育种工作中。

  2019年元旦,从千里之外的南繁育种基地传来喜讯,由赵海主持的2个棉花新品系正在抓紧培育,有望在2019年通过自治区审定……

  今年48岁的赵海,在棉花地里摸爬滚打了22年。他与棉花为伴,以育种为生,用实干换来科研收获,以执着谱写丰收之歌。

  赵海的童年是在团场的庄稼地里度过的。1965年,赵海的父亲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八师一四二团担任生产科农业技术员,主要负责全团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农作物种植技术的指导工作。农忙时节,赵海的父亲骑自行车驮着年幼的赵海,一起下连队,一去就是一个星期,吃住都在连队。

  赵海的父亲是当时团场为数不多的农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当地群众对这位有学问、能吃苦的知识分子非常敬重。父亲勤劳好学,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这对赵海的影响很大,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粒种子,长大后要做像父亲一样的人。

  1982年,赵海的父亲因工作需要,调到石河子农科中心(现石河子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每到放学和节假日,赵海就来到父亲的试验田,观察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日积月累,赵海掌握了许多农作物生长方面的知识。

  赵海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因连年住院治疗、手术等,耽误了功课。中学毕业那年,他决定报考和农业相关的专业学校。深知搞农业艰辛的父亲,希望他选择别的专业,以便以后工作轻松些。但赵海却怀揣着当一名农业技术员的梦想,毅然报考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农学专业。

  1987年中专毕业后,赵海进入石河子农科中心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深感自己的所学知识有限,在工作之余,赵海虚心向单位的老同志请教。同时,他还买来了很多农学书籍,刻苦钻研专业知识。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先后自学了《土壤学》《作物育种》《植物病虫害》等专业知识,快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土壤肥料研究所工作的9年时间里,他熟练掌握了土壤肥料等各类元素的分析检测方法,同时参与了测土施肥、棉花需肥需水规律等项目试验,还熟练掌握了棉花、玉米、小麦等作物水肥运筹栽培技术。这些,都为他日后开展棉花育种及推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胜任各项科研工作,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学习,赵海在石河子大学先后完成了大专学历教育和专升本学历教育。在取得了本科学历后,他又完成了石河子大学在职研究生的学业,取得了硕士学位。

  二

  1997年,赵海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当年,通过组织考察后,他被调到棉花所杂交棉课题组工作。从此,他成为专业从事棉花育种的一名科研工作者。他给自己定下了新的奋斗目标,培育高产抗病早熟的棉花新品种。

  赵海明白,在育种实践中,他还是个新手。于是,在做完自己的课题任务后,他就到其他课题组帮忙,借机向同行的专家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一杯水,几个馍,在实验田里来回奔走观察、记录……从春天棉花播种出苗到吐絮收获,整个生育期,赵海都在试验田观察记录,选育优良的亲本材料,配置优势组合。

  一年四季,重复往返于单调的农田,赵海一干就是5年。5年后,赵海课题组共收集了20余份棉花骨干亲本、300余份育种材料。

  育种工作是一项繁杂而漫长、艰苦而细致的工作,除了年复一年在当地试验田和实验室里忙碌外,还要远赴千里之外的南繁育种基地精心选育。“只有慧眼识珠,才可能不断选育出优良品种。”赵海说。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赵海和他的课题组成员每年10月在石河子垦区收了棉花后,就赶紧拿上种子到海南再种一季,次年4月再把南繁育种基地的种子带回石河子进行播种,一年收两季棉花,专业术语叫作“南繁加代”。

  在南繁育种基地,赵海包揽了试验田里的所有农活。采摘的几百袋棉花,要从地里一担一担地挑到地头,再运回试验站,然后找地方反复晾晒,以保证种子质量。每次从海南回来,赵海都要脱几层皮。

  2002年,经过数年的努力,赵海课题组培育的早熟杂交棉新陆早14号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这是新疆自主选育的第一个杂交棉品种,标志着新疆杂交棉品种以后可以自给,结束了长期依赖内地供种的历史,也填补了新疆棉花育种的空白。

  之后的几年里,赵海率领课题组又相继开展了北疆杂交棉亲本花器活力的测定、棉花花期调节剂的研制及应用等杂交棉高效制种技术研究课题10余项。这些技术组合在全疆各地被推广应用,效果明显。赵海课题组还研制出“新疆早熟杂交棉高效制种技术”,在推广应用中降低制种成本50%以上,从而使杂交棉在新疆大面积示范推广变成现实,大大提高了植棉效益。

  三

  在棉花育种过程中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选取多种棉花的材质进行组合杂交,而后提纯复壮,最后选定出抗病、抗虫、早熟、耐盐碱的棉花新品种。但种质资源匮乏问题,始终是困扰赵海课题组的一大难题,这也严重制约了育种的进程。赵海说,种质材料的引进创新是头等大事,只有收集到足够多的各类不同品种的棉花种质资源,才能培育出优良的棉种。

  于是,赵海想尽一切办法到各地收集这些资源。

  有一次,在试验田工作的一名拾花工无意中说出他在河南老家种植的棉花品种,有“鸡脚棉”“光籽棉”等品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下班后,赵海邀请这位拾花工吃饭并详细了解河南当地棉花品种及种植情况。当年秋收工作一结束,赵海便赶赴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当年引进了柳叶棉、光籽棉1号等材料17份,在试验田进行杂交试种。

  试验播种、田间调查、材料选择、资料分析,再试验播种、田间调查……骄阳似火的七八月份,天气又闷又热,赵海顶着烈日在棉田里忙碌着,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后背晒脱了一层皮。

  2006年,赵海课题组选育出的标记杂交棉“石杂2号”通过品系鉴定,并在石河子垦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累计推广38万亩,亩增皮棉15%以上。2008年,“石杂2号”在一四九团种植,皮棉单产突破291.9公斤,创造了当时全国棉花高产新纪录。

  2009年,赵海课题组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收获期,他们选育的早熟杂交棉“新陆早43号”通过审定,并被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定为早熟杂交棉区试对照品种。截至2018年,赵海课题组先后通过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了4个早熟杂交棉品种和3个早熟陆地棉品种。2018年,赵海课题组的2个棉花新品系参加自治区棉花生产试验,表现优异,有望于2019年通过审定。

  近年来,赵海先后主持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新陆早56号中试与示范”,兵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早熟杂交棉新品种中试与示范”等项目。同时,他还承担了国家农业科技支撑项目“杂交棉强优势组合选育与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等。

  其中,由赵海主持选育的早熟杂交棉新陆早43号、新陆早56号,已经成为八师棉花主栽品种,累计示范推广300余万亩,新增效益6.7亿元,是目前新疆自主选育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棉品种。截至2018年,由他主持选育的陆地棉新品种新陆早61号,在北疆棉区累计示范推广1200余万亩,新增效益25亿元。他的研究,有力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发展。

 

    (来源:兵团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