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企业 > 人物访谈 > 正文 
 
  江南布衣创始人、首席创意官李琳:开拓美好边界 创造理想生
2023-05-12
分享至:

 

  五月的杭州,清风拂堤春光旖旎。站在天目里的中央广场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17栋清水混凝土构建的灰色单体建筑,由倾斜交错的步道相连,组成了天目里的主体——这里就是江南布衣公司(以下简称“江南布衣”)的总部所在地。在这个艺术与商业相融共生的空间里,以服饰为媒介,江南布衣旗下的多个品牌与国内外优秀的当代设计师携手,在“生活的艺术“和“艺术地生活”之间不断探索、拓宽边界。

 

  江南布衣创始人李琳

  紧跟时代脚步 和品牌发展共同成长 

  一直以来,江南布衣旗下的品牌都很擅长与消费者分享品牌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思考,因此在创立之初便吸引了一众具有相同生活理念的簇拥者。

  现今,作为江南布衣创始人、首席创意官的李琳主要负责设计部门,同时还包括开拓公司未来新项目和创意部分。在成立将近30年时间里,江南布衣始终坚持“以设计驱动”,从单品牌JNBY开始,不断孵化,逐渐打造出了多维度、多梯度发展的多品牌矩阵。随着消费群体的逐步扩大,江南布衣也日渐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但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李琳也意识到企业在业绩表现良好的同时,还亟需转变思路提升管理,为此公司增加了多重审核机制,对所有在售和即将上市的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多轮审核;并成立了由多名非设计师的高管成员组成的“创意设计审核管理小组”,采取一票否决制,严格审核管理所有创意设计相关工作。一系列的改变与进步,既为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企业前进把稳了方向。

  新华网:设立江南布衣公司最初的构想是什么?

  李琳:那时候刚大学毕业,想出国但托福没考好,虽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干什么,比如说比较刻板的工作、朝九晚五上班那种就不太适合我。后来正好有机会开个服装店,就觉得开个小店挺好,当自己想去旅行的时候就把门一锁,挺简单的。

  后来发现也不那么简单。虽然是开个小店,但也要想办法尽快把服装卖出去,拿到钱才能继续买原料,所以就会不停地想,今天要想款式,明天要想这些东西怎么卖出去,卖不掉的时候要想怎么把它处理掉,让资金能尽快回笼。

  逐渐有了团队,公司小的时候管理相对也还灵活。记得有好几年我们公司出去吃饭,一桌就能坐下所有人,大家早上也不用打卡,经常下班也不回去,比较随意。

  当一桌子能坐下所有人的时候,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后来慢慢人多了,就发现那种简单粗暴的管理不行了。所以我们在90年代末找朋友帮忙推荐了两位有外资大公司管理经验的人才,现在他们也还在我们公司。

  新华网:一路走来有什么变化?

  李琳:很多,特别是2016年上市以后,公司规模比以前大了,也更系统了。后来天目里园区也准备开了,我们就聘请了现在的CEO(吴华婷)。她跟我是浙大校友,之前就作为我们公司的投资人合作很多年。她就像一个神秘顾客,有时候到我们店里消费完,三更半夜就给我发消息说这个服务怎么样、那个东西有什么问题。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她比较理性比较细致,跟我就比较互补。互相之间磨合好了以后,觉得轻松很多,这样我可以把精力腾出来,去做更天马行空一点的(事情)。

  新华网:那你现在主要负责的工作是什么?

  李琳:主要还是负责设计部门,包括未来可能孵化的一些新项目,主要是创意的部分。现在我连公司周会都可以不参加,所以幸福得很(笑)。有时候可以放手一些,这样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但我还是可以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提提意见什么的,这样就挺好。

  新华网:企业经营到现在肯定也有不顺的时候,让你感觉到最难的是什么时候?

  李琳:就是前两年经历的因为设计引起的争议,有过很沮丧的时候。公司内部确实有反省,我们已经是一个大众品牌,尤其是面对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应该尊重更广泛的人群。所以公司很快就成立了审查小组,现在所有的设计的终审都是由非设计师来进行,他们如果觉得某些设计可能会引发歧义,是可以一票否决的。

  拥抱美的世界 对设计的追求永无止境 

  身为公司的首席创意官,李琳对于美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在与艺术的长期跨界合作中,江南布衣也在对服饰时尚的探索中不断深入。李琳相信,设计师需要在大众审美和艺术设计之间找到平衡点。虽然消费者会将购买作为一种投票方式,但李琳认为品牌不能完全迎合消费者,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的独特性。

  新华网:你对美是怎样理解的?

  李琳: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从更广义层面上说,美是很主观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美。

  举个例子,很多人来了我们园区,都说挺舒服、挺安静。这个安静,我的理解一方面是声音,另一方面可能是视觉上,就是看过去不闹腾。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在初期我们做了很大努力,包括所有招商的店家招牌都要审过,统一按我们要求不能在门店外挂灯箱等,希望整体看上去是好的。一开始遇到的阻力非常大。有些公司说我租一整栋楼,但我要在广场上放一个牌子,或者在朝着广场的玻璃立面上放一个海报。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我们坚持了。后来天目里对面和附近的一些商业体也开了,因为那些是单独售卖的,所以每一户都不一样,都挂了自己的招牌,满满当当的。两边一比就能看出来不一样。当然也有人说不喜欢天目里的。

  所以说,美虽然是个主观问题,但能给做这个行业的人提供一种不同的样本,给大家另外一种美的启发,我觉得挺好。

  新华网:作为设计师品牌,在选择设计师的时候有什么标准?

  李琳:对设计师来说,审美肯定是挺重要的,这是与生俱来的。而且你要喜欢这个事儿,因为设计的工作其实很辛苦,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很琐碎的。比如在想一个款式的时候可能天马行空,然后就要落实下去,什么材料、工艺、细节,怎么配扣子、拉链,到后面打版制作还需要反复跟人沟通。如果这个设计师表达不准、画得不准,可能打出来的版式就不是他想要的效果。所以需要他非常热爱这个工作,能静下心来,还要善于沟通。目前我们公司的设计师有100多位,主设计师都是中国人,在公司的时间也都比较长,像JNBY的主设司龄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新华网:怎样平衡大众审美和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李琳:作为品牌,消费者还是用自己的购买来投票。但品牌不能所有的东西都奔着那个去,如果品牌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是奔着迎合消费者去的话,牌子是不会走很久的,你自己就会很快把自己消费掉。

  新华网:你认为一个服装品牌应该怎样保持活力?

  李琳:要试错,每一季都要有创新的部分。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管理系统,它会追求存货周转天数,它会追求售罄。但我一直说,对这些数字无限制地追求最高,最后就会变成一个非常乏味的牌子。

  当你追求存货周期最短,就会让工厂以最快的时间给你做面料,就没有时间定制,只能都用现货,创意就会被局限。当你只追求售罄,就会把那些可能比较有新意的设计舍弃掉。

  要保持活力,就要容错。不怕库存,只要东西好看。

  新华网:现在能让你感到开心和兴奋的事情是什么?

  李琳:其实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个很高兴的人,非常简单的事情就能很高兴,一个人呆着摸摸石头、摸摸树叶就感觉很幸福。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回“美”那个事儿,如果你善于发现生活里的美好,那么大部分时候都会是挺高兴很愉悦的心情。比方说,早上醒来,看到太阳照在窗帘上,光打在墙上,就会觉得好美,心情就会很好,再爬起来拿相机拍张照片,就觉得这一天挺高兴的。

  汲取艺术养分 碰撞中实现相融共生 

  近些年来,江南布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与不同品牌或艺术家的跨界合作中。从1990年代接触当代艺术后,李琳开始赞助国内艺术家项目和展览。2008年她和艺术家耿建翌创立了“想象力学实验室”,资助和策划了过百项当代艺术活动和项目;2020年,她设立了“芝麻实验室”,致力于库存零散面料的再创意、再利用;2022年,她推动JNBY与因遭遇疫情资金困难濒临解散的现代舞团“陶身体”合作,献出了独特的现代舞春夏大秀……艺术与时尚的碰撞,以更多元、更直观的方式激发了江南布衣的发展活力。

 

  想象力学实验室与芝麻实验室共同用白色库存零散面料打造的2021年中秋节月亮艺术装置。在装置拆除后,这些面料被再次利用做成懒人沙发

  新华网:天目里园区的建立是怎样一个过程?

  李琳:最开始就是想做一个喜欢的公司总部,不用老是搬办公室。在2012年的时候有了这块地,就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装进来,但当时资金不太够,本来想再等等,后来发现攒钱的速度赶不上涨价的速度。所以就咬咬牙,找了合伙人来一起做这件事情,也为此引进了投资人。

  开始接受投资的时候很谨慎,后面发现只要坦诚相对,不过度承诺,双方就会建立一种健康的关系,而不成为压力。

  新华网:为什么要在园区里做一个美术馆?

  李琳:我老说自己是艺术最大的受惠者,从入行开始,周围的艺术家朋友们教会我很多东西,比如说不能重复自己,还有很多价值观的树立,都是从他们那里来的。

  当我出去旅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展览、拍照片,记录自己希望能够记住的这些东西,然后回来就分享给设计师同事,从这里面我们都得到了很多养分。我有时候会想,如果自己从小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可能就去当艺术家了。我们的品牌有那么多人爱护,很多热爱艺术的人都是我们的客人,我也想给大家提供一个这样的场所。

  等到美术馆做起来以后,又觉得光靠展示已有的收藏品,美术馆可能不够活力,因为这些收藏品不能老换。在这个过程当中,团队也希望自己能够策展,所以慢慢就走向了专业美术馆的道路。

 

俯瞰天目里园区

  新华网:对可持续项目关注的初衷是什么?

  李琳:其实服装行业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很浪费的,而且我本身有点“恋物癖”,衣服的边角料都不舍得丢,但是也没有那么多地方放,要是租个很大的仓库放,本身也是另一种浪费。

  所以就想能不能把它变废为宝?我们说的还不是recycle(循环利用)的概念,而是upcycle(升级改造)。这里又要说回艺术,艺术为什么好玩,为什么会持续的被吸引?因为艺术家有很多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的例子。像负责设计我们园区里的全球买手店B1ock的艺术家Theaster Gates,最擅长用别人不要的材料。在他住的那个地方有很多老房子,邻居们拆下来不要的老门窗、旧消防水管、旧地板都给他,经过他的创作,看起来就很不一样,就变成一个很美的作品。

  新华网:未来有什么想法或者计划?

  李琳:现在能想的就是把江南布衣经营好,把园区经营好,这些项目能够一直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就非常理想了。至于说别的东西,就顺其自然吧。就像写小说、养孩子一样,你开始是这么想的,发展到后面,其可能就有了自己的性格(笑)。(文/张淳)

  (来源:新华网)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
sy.jpg
央视《开讲啦》邀请徐
2.jpg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