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高顺差真相:价升量减的出口
2011-08-15
分享至:

    中国贸易顺差在7月达到今年以来的峰值:高达314.9亿美元的顺差额,创下了自2009年1月以来新高。

  和往常一样,中国单月高顺差的数据发布引发包括海外在内的一系列言论,诸如中国出口复苏强劲、外需回暖,继而产生诸如人民币应加速升值、出口退税等政策迎来调整窗口等讨论。

  这些言论自有其道理。毕竟在当下外汇流入压力和通胀压力均未明显减缓的背景下,让人民币适度升值,不失为一个权宜之策。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考虑到产品结构和量价对比等因素,当前出口形势尤其是外需的恢复情况并不像数据反映的那样强劲。通胀因素使得外需数据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在出口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如果仔细审视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情况,就会发现有相当一些出口产品出现了“量减价升”。例如,1至5月,服装、纺织品、鞋类、箱包加工贸易出口量分别下降50%、10%、4%和51%,但由于出口价格上涨,出口额分别增长14%、18%、12%和10%;再比如,初步统计,上半年价格拉高机电产品出口8至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出口量仅增长10%至12%,低于近10年来26%的平均增速。

  从全国出口的整体情况来看,也是如此。上半年我国出口平均价格上涨10.2%,价格涨幅比去年同期高10.7个百分点;出口数量增长12.5%,增幅比去年同期低23.4个百分点。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量减,不必多言,这显而易见地说明中国出口的外部市场环境还没有明显好转。然而,价升,则值得好好推敲一下了。表面来看,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这是一个好信号。一方面说明咱们的产品升级了,另一方面说明咱们的议价能力强了,你看,即使涨了价,外国人依然要买。

  但是事实恐怕不是如此。笔者最近走访了广东、浙江、吉林等省市多家出口企业,在外需不振、原材料等各项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收紧等内外多重压力下,这些企业普遍出现经营困难、利润下滑。还有一些企业已经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挣扎。座谈中,一位纺织企业老总更是坦言,“现在的日子,比金融危机的时候更难”。

  当前出口价格的提升,主要还是成本推动造成的被动调价,而非由于品质提升带来的议价能力的提高,甚至很多企业被动下的调价也无法弥补成本上升带来损失。

  9月往往是重要政策出台的窗口期。权衡形势利弊、引导正确方向固然重要,调整力度的把握恐怕更加考验决策者的水平。高顺差不一定等于高外需,更不一定等于出口企业效益转好。当然,转型和升级从来都不是说说就行,既需要决策层的推动,更需要来自微观层面的企业的努力。总之,高顺差背后的企业低利润,不容忽视。

  最后,笔者还想强调一点,让人民币升值也许不是唯一的对策,用“扩进口”而非“压出口”的方式减顺差,是始终不应被忘记的重要原则。

(经济参考报)(E05)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0412.jpg
中央社会工作部召开全
sy.jpg
趣看文物|“纹”见少
sy.jpg
华夏衣冠,跨越千年!
sy1.jpg
2024中国纺联春季联展
sy.jpg
“数”说纺织:2023年
图区.jpg
CTEI祝纺织同仁新春快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