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纺织产业发展从长远来看具有广阔的前景。”尽管当前低迷的市场形势和多种不利因素令众多纺织企业压力重重,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在2012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即将召开之际,仍鼓励全行业立足长远,苦练内功,筹谋发展。
姚穆对纺织行业美好未来的一份笃定来源于这样一组数据:根据联合国发布的预测,2050年全球人年均服装用纺织品纤维原料将达4.41公斤/人·年,全球耗用纤维4150万吨,占2050全球纤维耗用量的16.4%。2050年,全球人均家用纺织品纤维原料达4.36公斤/人·年,全球耗用纤维4100万吨,占2050年全球纤维耗用量的16.2%。2050年,全球产业用纺织品人年均耗用纤维18.14公斤/人·年,全球耗用纤维17050万吨,占全球纤维消耗量的67.4%。产业用纺织品将成为农、林、牧、渔、公路、铁路、建筑、水利、机械、电子、电工、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产业的重要材料。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造就了纺织行业的发展空间,能把握住市场需求的行业企业就是未来的赢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要想抢占市场空间,首先得具有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强大生产开发实力。姚穆指出,当前国内外纺织业发展有一定差距,其中亟须重视的有:纺织纤维原料资源紧缺,品质控制尚有欠缺;部分高性能纤维品种工程化、产业化尚有差距;部分纺织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尚有差距,纺织制造高性能合金材料欠缺;高、新、特产品持续发展投资不足、技术团队薄弱;品牌积累不足等。如何缩短这些差距是我们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之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在姚穆看来,解决问题的路子不一而足,如果可以用一个词来总括的话,那就是“创新”。
“中国在走向‘纺织强国’的道路上要特别重视纺织科技创新工作。”姚穆说,纺织企业要走创新驱动之路并不容易,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较大的人力、财力投入,还要有完整的研发团队和研发工程中心,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组织机构,达到这些基本要求对业内龙头企业来说不算太难,而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就很奢侈了。因此,姚穆建议,在政府主导和支持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开展创新研发。据记者了解,这种创新模式已在国内很多地区成功运转起来,企业为院校提供了实训基地,院校为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后不但为企业带来利润,也造福一方财政,真正实现了多赢。
“研发工作自始至终要密切围绕最终产品要求和最终市场的应用、使用和最终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与工程化。”姚穆强调道。对于企业来说,最终产品中凝结一切人力、物力、智力投资。那么,什么样的产品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姚穆的答案是:“高档、精致、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面对当前市场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他建议企业着力调整产品机构,实现产品系列化,努力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市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提高自身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成为赢家。
绿色浸润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以适销对路的产品赢得市场青睐是成功的开端,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可谓终极追求。在姚穆看来,纺织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二字。
首先,纺织纤维原料资源按长远可持续发展要求将开辟全新的道路。姚穆分析道,由于全球人口暴增,为保证粮食供应,天然纤维将不能用耕地种植和养殖,将尽量利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种植,并开发利用新型天然纤维;与此同时,为了保护环境,化学纤维中的纤维素再生纤维将不可能如现在这样利用木材资源,而尽量利用废弃植物等为原料,并开发新品种(溶剂法、酯化熔纺法纺丝等)利用,开展海洋资源开发新型纺织纤维;由于石油、天然气资源限制,从可持续发展,应尽量利用目前废弃的“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对环境友好的生物质资源”,采用生物工程等环境友好的绿色加工方法生产合成纤维的化工原料;尽量重视废弃纺织品的再生利用,节约资源,减少垃圾,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天然纤维原料初加工、化学纤维原料加工过程中,以及纺纱、织造、染色、整理,服装用、家用、产业用产品加工全程发展中,全行业企业应节约能源、减少污水污气污物排放、节约用水、降低各种物质和人力资源材料消耗,重视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和加工方法。
再次,发展绿色、安全、减少浪费、开发高性能、新功能纺织品。姚穆认为,服装用、家用纺织品适应地球、环境、生活的发展,重视绿色、安全、健康的要求;为调高生活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行业企业应不断开发高性能、新功能纺织品,适应不断增长的新需求。
在多年发展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特别近十年来纺织科技创新在政府的主导并支持下,走上了产、学、研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密切围绕最终应用和最终市场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取得了辉煌的结果。在我们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的道路上,科技创新将继续发挥能量,为行业的不断进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提供不竭的动力。
(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