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的蚕农付申龙和他的32筐蚕茧正在景星乡的收茧站门前静候着,这是四川凉山宁南县15个收茧站之一。“我要在这里晾一下,等我的蚕茧含水率低一点,这样可使价格卖得高一些。”
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宁南县,养蚕条件得天独厚,然而由于亩产低、劳动力转移、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养蚕并没有为当地人带来太多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从养蚕到收茧、售茧的过程中,一系列新举措让蚕茧有了新“身价”。
“过去蚕茧的优劣好坏,价格的高低只能通过肉眼观察、用手触摸的方式判断,主观性较强。” 宁南县蚕业局局长李兴盛介绍说,“智能化的收茧系统通过精密的仪器测量蚕茧的鲜壳量、上车率、含水率等关键数据,从而科学的评估蚕茧价格,使售茧过程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智能化的收茧系统不仅可以科学的评估蚕茧价格,还能通过每个蚕农所办的智能IC卡管理蚕农信息、兑付茧款,及时的通过电脑系统了解乡镇、村组的蚕桑生产情况。同时利用收购软件与中国移动搭建的手机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向蚕农传达蚕茧收购政策、栽桑养蚕新技术,使蚕业管理和收购模式实现了现代化。
“刚刚我这夏季蚕卖的是37元1公斤,一共有430公斤,大概卖了15000元左右,方便!”正从蚕茧收购站走出来的付申龙对记者说。
目前宁南全县共计19万人,有10.2万人从事着养蚕行业,占到人口总数的近60%。在华弹镇、葫芦口镇、大花地村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宁南出现了很多规模化、工厂化、自动化的养蚕基地。
据李兴盛介绍,“过去是家家户户各自养蚕,每家都要自己种植、打桑叶、喂养、收茧,然而事实上有些家庭土地多而劳动力不足,有些家庭劳动力充足而又没有土地,还有些家庭有劳动力有土地但养蚕技术不行,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我们让蚕农通过土地流转、合作养蚕的方式建立规模化的家庭农场、专业化的蚕业合作社,从而进行有效的社会化分工。”
姜月华本是一位普通的蚕农,可去年他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了外出打工亲戚的32亩桑地,加上自己本有的15亩桑园,目前共有了50来亩桑园,建起了自己的家庭农场。“我花了32万投资建蚕房,但现在每年可养蚕150张,除去请工人帮忙打桑叶的花费,我一年纯收入应该有20万元,两年后就可以开始赚钱……”,姜月华说。
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蚕业资源等方式培育养蚕大户和养蚕专业户,最终将逐步实现从零星散户饲养向规模化和工厂化集中饲养,推广合作社、联户经营、家庭农场等模式,是宁南推进传统养蚕模式向高效化、规模化的现代蚕业过渡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