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人们穿的毛衣都是自己家人趁下班时间用棒针一点点织出来的,那时,大家比现在更关注毛衣的款式、花型。人们会因为发现一个款式的创新或者花型的变化而关注一件毛衣,并且讨论一段时间。虽然现在“电”织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花型越发复杂多变,款式也更时尚潮流,但这些改变所吸引到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并不比以前的“针”织品多,这是为什么呢?从“针”织 到“电”织,生产力发展飞快,但人们的心,却并不一定能够跟上从一针一线的人力到实现电力的跨越转变。
通过与一些以前喜爱“针”织技艺的消费者沟通,笔者了解到,原本善于“针”织的她们,在那个年代里,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观察人们身上针织品的花型,然后琢磨该怎么织出来。通过自己亲手一针针的穿插,一天天的积累,几个月后完成的针织品让她们觉得这是一种艺术,并且享受其中。其他人会称赞织造者的心灵手巧,会好奇这么复杂的花型是怎么运针实现的,并且反复思考捉摸。但是自从电脑针织技术开始流行后,一件毛衣在一两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人们开始从潜意识里认为,这些花纹不管多复杂多难,对电脑来说“都不是个事儿”。时间一长,也就不觉得花纹的变化有多大意义了,认为这些进步和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因为就算你想明白了,电脑早就能织出另一个更难的花纹了,因此,消费者自然也就不太关注这些改变了。
前些年,女生之间开始流行购买棒针和粗毛线,动手“针”织围巾,并且这种消费形式火了好几个年头。消费者选择在时间比较紧张的生活中做“针”织,而不去购买现成的、款式花色更好的针织围巾,这种消费者的认同与技术发展的脱节就可见一斑。男生们往往也会因为自己的围巾是手工“针”织,而不是直接购买的,表现出对围巾更加珍惜,并且更爱佩戴。虽然花色略显简单,针脚的密实度并不一定均匀,但还是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这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是人们内心里对手工“针”织的崇敬和认同的表现。
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感,一直是企业和品牌常常追求的。“电”织,作为一种针织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目的就为了便于实现更多复杂花型的操作,让人们了解和实践到更多的花纹,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可从“针”织到“电”织,换来的却是消费者们对针织工艺和花纹本身更少的关注和认同。这与研发“电”织者最初的目的显然背道而驰了。
笔者看来,企业不妨试试返璞归真的办法。不要一味地追求花纹和花型的复杂变化。试着将最初人们通过手工针织能够实现的花型再现出来,引起消费者对曾经手工“针”织的记忆,也会产生不错的效果。或者企业也可将老式针织花型组合、演变,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通过对手工“针”织的怀念和尊重,让人们了解和正确认识到“电”织是对“针”织的传承,并不是竞争淘汰的关系。毕竟“针”织,只适用于家庭内部的供给,并不适合批量生产,所以“电”织也是对这种家庭艺术的推广,使这种“小门小户”的技艺,能够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引导消费者加速心理适应的过程。从“针”织到“电”织,技术进步了,但企业别忘了回头看看,消费者的心跟上了吗?(中国纺织报)